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41章 推动医疗改革

第341章 推动医疗改革(1/2)

目录
好书推荐: 癲!姐姐天命女帝,就我是反派? 末世战锤:永世神选为我暴兵 篡清:从康熙毕业论文开始 四合院:从交道口街道办开始! 华娱,从天仙替身开始 娘子京城名捕,我是第一魔头 三国:开局收刘备保护费! 王爷不近女色,我却孕吐三年 火爆波长 吞仙鼎

第341章 推动医疗改革

王妃顺利诞下世子,汉王府上下喜庆之余,而那支保障王妃生产的医疗团队却并未解散。

这些大夫,除了原蜀王府的医官,也有从各地请来的名医圣手,几乎囊括了四川的杏林精华。

如今各方面都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也是时候对医疗体系进行改革了。

不仅是王府需要医疗保障,未来逐鹿中原,同样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医疗体系。

很快,江瀚便将太医院的众人,召集到了偏殿议事。

他也不废话,赐座看茶后,便直接开门见山道:

“诸位圣手,此次王妃母子平安,全赖诸位之功,本王再次谢过。”

“不敢,不敢。”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推脱道,

“分内之事,王上言重了。”

江瀚点点头,抬手虚按,随即感叹道:

“有句话说得好,悬壶济世,泽被苍生。”

“本王最近一直在思考,良医名方,又岂能限于宫廷王府、高门大户?”

“如今我四川治下,百姓不缺口粮,军队也亦在日益壮大。”

“这些人一旦能吃饱穿暖,对求医问药的需求,必然陡增。”

“可放眼望去,合格的良医却并无多少。”

“甚至乡野间,还有些招摇撞骗之辈,骗人钱财不说,更害人性命。”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的强调道,

“因此,本王决意对太医院改组!”

“将其职能,逐渐转化为一个集医学研究、培养人才、治病救人的综合机构。”

为首的院判张继源闻言,心中一动,试探道:

“王上仁心,体恤万民黎庶,臣等感佩。”

“只是……不知道怎么个改组法?”

江瀚环视众人,解释道:

“将太医院改为太医馆,参照天府书院的模式,广招学徒。”

“太医馆将面向云贵川三省,招收有志于行医问药、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大夫,进行系统性的培养。”

“诸位都是名医圣手,我希望由你们来带徒弟。”

此话一出,偏殿内顿时一片寂静。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多是惊愕与不解。

按照书院的模式,那岂不就是设立官办学堂,大规模培养医生大夫?

这个法子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闻所未闻。

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多么异想天开的想法。

在我国历史上,官办的医学教育早已有之。

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刘宋朝廷曾设“医学”,北魏则有“太医署”之设。

至隋朝时,制度初步确立后,隋炀帝便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太医署”。

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兼具了宫廷医疗、医学教育与考核之责。

到了唐代,太医署制度更为完善,堪称华夏官办医学的巅峰之作。

而且还首次开创了分科教学,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四大科。

其中医科,更细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

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经典医术,还有严格的月考、季考、岁考。

毕业前,也需要参加临床实习,依据成绩分配至宫廷或地方州府。

到了宋代,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宋徽宗更是将其单独提了出来,实行了“三舍升试法”。

这一时期,堪称华夏医学发展的巅峰。

但很可惜,降至元明时,这一制度开始逐渐消亡。

太医局改为太医院后,其教育功能大为削弱,重心则转向了医疗服务。

虽然此时的太医院下,仍然设教习厅,负责培养医官,但其规模与制度的完善性,早已远逊于唐宋时期。

其生源也多为世医子弟或者地方荐举,教育方式更偏向于官办的师徒制度,格局日渐狭隘。

而民间医学传承,则主要依赖于“师徒相授”或“家传世业”。

这种方式,固然能传承医学,但其弊端也不小:

首先师徒传承耗时漫长,出师多少,并无定数;

而一些医学世家,则容易陷入传男不传女、秘方不示外人的门户之见,导致许多宝贵经验失传。

更别提民间还有大量滥竽充数、害人不浅的庸医存在。

因此,江瀚才决心效唐宋故事,设立医学馆,扩大招生,并辅以严格考核,以求规范医学传承,普惠天下百姓。

然而,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后,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默。

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犹豫。

开设医学馆,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将自己视若珍宝的经验、医术、秘方等广而告之。

在这帮名医圣手们眼中,这简直是动摇根本之事。

在古代,一技之长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医学乃至绝大多数手艺的传承,都遵循着“非其人则不授”的原则,只限于父子、师徒之间耳提面命,口口相传。

即便是师徒之间,有时都会偷偷留一手,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

还有些老顽固,宁愿身死,把一身绝技带到土里,也不愿将其轻易外传。

如今江瀚开口就要他们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医术、经验、药方倾囊相授,这让他们如何愿意?

看着众人沉默抗拒的表情,江瀚好一会才明白症结所在。

但他也不好强逼众人,有句话得好,千万别苛待你的厨子、医生以及身边人,否则很可能出什么意外。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换个方式。

“倒是本王考虑不周了。”

“你等无非就是顾虑技艺外传,怕日后断了生计或者影响地位。”

“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样吧,只要你们肯去医学馆任教,那就一律纳入体制,授予官身。”

“品级嘛,我也稍微提一提,从正三品往下到六品。”

“俸禄就按同级的文官标准制定,不作折扣。”

听了这话,在场的大夫们也没说话,只是互相看了看,默认了这个法子。

按照明廷标准,太医院的院判也才只有五品,下面的御医则是八品。

现在王上一口气提了两级,俸禄也跟着水涨船高,这已经很给面子了,他们也不好再拒绝。

院判张继源也适时出面,揽下了此事:

“既然王上抬举,我等也不好再推脱。”

“只是.太医馆初立,办学应该分哪几科呢?”

“教材该如何选择?是否需要新编?”

“还请王上示下。”

江瀚点点头,解释道:

“既然说到这里,那我也不妨直说了。”

“依本王的意思,太医馆以后的教学内容,也要改改。”

“不能再拘泥于古法古方了,得向前看,逐渐尝试新法。”

众人闻言一愣,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新法?什么新法?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参考医书,在古法上逐渐改进并学习医术,哪听过什么新法。

而江瀚也有些语塞,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清楚。

在他看来,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中西方的医学,都属于古代医学的范畴。

他也不打算单纯的用什么中医、西医的概念来区分。

毕竟在明末这个时间段,东西方医学的发展路径和侧重点,已经有了显著差异。

西方已经出现了《人体构造论》、《心血运动论》等医书,确立了以实证为基础的解剖学、生理学。

而东方也出现了药物学的《本草纲目》,集传统中医理论的《景岳全书》等。

两者之间互有优劣,西方确立了实证主义与实验方法,但在临床治疗上却不尽如人意。

而东方在临床经验和药物学上仍保持优势,但碍于伦理道德,却缺乏对人体结构的直接探索。

因此,江瀚才提出了“新法”的概念,希望结合现代科学的法子,引导古代医学逐步发展。

在他的规划中,医学应该建立在实证、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等学说上的集大成者。

而不是只强调“阴阳五行”这类朴素的哲学观。

看着众人迷茫的眼神,江瀚试着问道:

“我举个例子,在为王妃接生时,我不止一次强调,所有接生用的剪刀、巾帕等,必须反复用沸水蒸煮。”

“所有人都要换上干净的衣袍,并用纱布包裹头发、遮住口鼻。”

“这种种举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立刻站了起来:

“当然。”

“这是为了辟秽,防止杂气、疠气入体,造成疾病。”

江瀚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

“那好,我再问你,所谓的杂气、疠气是什么?”

那人闻言一愣,有些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见此情景,院判张继源站了出来,解释道:

“王上,我来吧,”

“老朽行医三十余载,观天地之气化,察病患之证候,对杂气、疠气略有体悟。”

“所谓杂气乃天地气乱、秽浊相混,使风、寒、湿等气交错而成,如《素问》所言“五气倾移”。”

“而疠气乃天地酷烈之邪,染易传变而致疫,其凶险远胜杂气。”

“《巢氏病源》说得更清除,疫疠者,是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使人染易,皆相染易,无问长幼,触之者即病,多相染易,故谓之疫疠。”

“此二者杂而繁多,各有偏中,无形无象,不可耳闻,不可鼻嗅,不可目视”

听了张继源一长串的长篇大论,江瀚头都大了。

他连忙伸手打断:

“停停停,哪有这么复杂?”

“依我看,所谓的杂气、疠气,无非就是微生物、致病菌而已。”

“之所以用沸水蒸煮,无非就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而且,这些东西并非不可目视.”

江瀚话还没说完,下方的张继源脸都涨红了,气得是七窍生烟。

论起领兵打仗、治政理政,你是内行不假;

但论起行医治病、救死扶伤,他张继源才是内行,岂能容人在此胡说八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末日苟活?我选择提枪硬刚 火影宇智波,系统要我复兴千手 末世:美女多多,物资无限翻倍 从鬼灭开始诸天登神 斗罗:武魂鸣式,我能转移风险 文物唤醒系统:从修帐本开始 斗罗:收徒变强,开局截胡朱竹清 四合院:开局获得一象之力 明主 三角洲:我能将物资带到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