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277章 海州困局

第277章 海州困局(2/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80年代:系统却在荒野求生 篮球之路从与大黄同行开始 黑葫:悟空 人在星界,我能兑换游戏模板 从超神开始行走诸天 互换身体后,这个顶流发癲了 印度:唯我独法,幕后黑手! 从犬夜叉开始杀穿日漫 同时穿越:蒸蒸日上 用深蹲为世界带来变革吧,神父

“嗯。”

孙鈺从怀中掏出文书递过去给陈子鑾、叶邦荣几人查看,“大哥调令,丁邦彦率五营回师舟山,主责练兵,十一月初大哥会返回舟山,新兵入军,定下扩军编制。”

丁邦彦应了声,只是脸色略有些古怪。

“刘西所部与直属营回胶州,丁茂、楼华松分率七营、八营移驻海州。”

“海州这边组建內书房,以陶大顺为首,李时渐、张邦直为辅,从胶州、舟山抽调管事。”

“陈子鑾继续留在海州统军。”

听完传令,叶邦荣笑著说:“这下子算是把三团补齐了,不过海州不比胶州,至今还纷乱不寧,而且范围也大得多,需良將分驻各地—”

孙鈺眉头挑了挑,“你看中谁了?”

刘西冷笑了声,“司马如今被抽调去统领骑兵,直属营应该是孔壮所辖,正好缺了个副营长,你还想抢人?”

陈子鑾偏过头去,咳嗽了两声,“话是这么说,但很快就要扩军了,以崔方在山东、

淮安几战的战功,副营长只怕不够吧。”

“不错,不错。”叶邦荣连连点头,衝著崔方说:“后面平定海州各地,肯定还有战事,你留在海州正適合。”

陈子鑾、叶邦荣都在打算盘,如今护卫军分驻舟山、胶州、海州,接下来这一拨扩军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范围调换將校。

如果崔方留在海州,那基本上就肯定是叶邦荣魔下了。

“我不管这些。”孙鈺听一旁的丁邦彦解释了几句,摇头道:“这等事,你们径直去信胶州。”

叶邦荣有些泄气,陈子鑾也不继续帮腔了,“那就说海州这边。”

“其一,海州所辖的惠泽、赣榆两个县城,以及几个大镇都已经拿下,但残余的倭寇、乱兵窜入硕项湖中。”

“硕项湖极大,水道复杂,湖边多为沼泽,难以追踪敌跡,三团一共也只有不到两千兵力,而且也不能太过分兵。”

孙鈺点点头,短时间拿下胶州、海州两地,护卫军兵力不足的软肋已然凸显。

不过接下来扩军,將近六千的新兵能解燃眉之急。

“其二,最大的问题在於粮食。”陈子鑾详细解说了海州目前的局势,嘆道:“若无大批粮食,护卫军也无计可施。”

朱环补充道:“即使有大批粮食,也需要从胶州、舟山抽调人手,本地大户-相当一部分都聚集乡勇,不是好相与的。”

陶大顺开口道:“秋收开始后,舟山那边一直在各地购粮,浙江、福建、山西以及南洋诸国,会陆续运送北上,但有两点———”

“其一,陈思盼等倭寇如今行踪不明,舟山至海州、胶州的海途是否安全。”

“其二,舟山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援胶州、海州,我听闻胶州那边会开耕田地,而海州这边应该有不少良田。”

“所以,我建议从舟山、胶州迁居部分民眾。”

陈子鑾、裴天祐、李时渐都点头赞同,虽然陶大顺说的隱嗨,但大家都不傻。

这一年多来,淮安府多遭大难,海州更是一度沦为三不管地带,如裴天祐这样的两榜进士都不得不迁居,肯定有大批的良田被废弃,这都是护卫军能接手的。

这点上,海州比胶州要强得多,不用开耕,立即就能派上用场,

裴天祐略有些兴奋,“海州一地,中部平坦,良田主要集中在高桥镇、临近镇、赣榆县城、惠泽县城几地,都是护卫军能控制的区域。”

“咳咳。”

听到咳嗽声,陶大顺转头看向殷士儋,“正甫兄?

“海州田地,能补粮用不足,更能安抚民眾。”殷士詹点头道:“但有一点不可不防“请正甫兄指点。”陶大顺正色道。

“在下听闻,就在前几日,有大户贪墨钱粮?”

“是。”

李时渐突然反应过来了,插嘴问道:“正甫兄是担心大户吞田?”

殷士儋点点头,“类似如此大灾大难之后,正是大户吞併良田之时。”

“民间田地买卖,往往只是白契,並不过县衙,鱼鳞册並不登记。”

“护卫军初至海州,为这等事与本地豪族大户起了纠葛,一旦闹得大了———”

“能在乱民、倭寇中坚持至今,多是在乡间有些势力的大族,为首者不缺胆气。”

殷士儋一番言语,点出了护卫军淮东战事之后最大的漏洞,从明面上来看,只是田地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没有清理地方势力舟山是白手起家,胶州刚开始是以势压人,后有知州协助,即使如此也砍下了不少脑袋。

而海州-从今年春耕前后,先是灶户、盐丁叛乱,后有倭寇数败明军,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肯定是在本地扎根很深,而且在乡间有很强影响力的大族。

与这种大族发生正面衝突,一个不好,海州都要震动。

陈子鑾有些歉疚的看向陶大顺,他还真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事。

而陶大顺的脸色更加难看,半响后才以闪烁不定的语气说道:“倭寇盘踞郁州山,乱民乱兵常出没硕项湖,这些大户是如何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组建乡勇.“

“他们的粮食、武器,从何而来?”

殷士詹有些异的看著陶大顺,这位青年心思敏锐,能这么快看到关键处,实在不凡。

“只有一个解释。”裴天祐语气艰涩,“他们与倭寇必有联络。”

“同流合污未必,只是倭寇、乱民也各行其是,没人愿意去啃骨头罢了。”陶大顺阴著脸说:“海州春耕尚未完毕就已然大乱,本地存粮决计不够。”

“只可能从外购粮或者劫掠,所以必然是合作。”

“合作?”叶邦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

殷士詹再次讚赏的看了看陶大顺,轻声道:“淮安盐司。”

眾人恍然大悟,倭寇、乱民能坚持这么久,只能是因为位於淮河以北的盐场的產出。

而本地大户,很可能在这些盐在买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上头吃盐,下头吃粮,

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而且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陶大顺这么快就能想到此处,很大程度在於他曾经主事舟山盐田,而且计划中,海州本就是推广晒盐法的第一个试点。

目录
新书推荐: 战锤:俺寻思俺能C 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球魔从贷款开始 世子无双 让我娶傻千金,你又回来求我离婚? 木叶之波风水门,他的忍术太抽象 NBA:超级后卫,王朝缔造者 修行不老实,师娘赶我下山举世无敌 朕在红楼当暴君 锦衣绣春入上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