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刘备决意入涿郡,诸葛亮再定北上策((1/2)
第90章 刘备决意入涿郡,诸葛亮再定北上策(2更)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四海之内,黎民百姓仰其德泽,盼其能兴利除弊,轻徭薄赋,使老者得养,幼者得长,粟米盈仓,布帛满篓。
然而。
袁氏兄弟不仅没能让天下士民安享太平,反而还让河北、江淮成了百姓生活的苦海:袁绍在河北,征敛无度,军人饥寒;袁术在江淮。奢淫肆欲,民多相食。
白瞎了袁氏四世累积的名望。
“将军心忧百姓疾苦,此等仁德,袁绍、曹操所不及也!。”诸葛亮先是夸赞了刘备的仁德,随后神情转为严峻,点明了核心:“方今世道动乱,虎豹踞于庙堂,豺狼行于郊野。将军期望仓廪丰实、人人安乐。首要之事,乃定乱除奸,掌握社稷之重,而后方能施恩布泽于万民。”
简而言之:刘备想实现抱负,得先有基业,而后才能广施仁义。
刘备其实明白这个道理。
但返回高唐的途中见百姓为了躲避徭役赋税而隐匿于山野之间当山匪,又让刘备生中戚戚。
甚至于自疑“斡旋于袁曹之间,借袁曹之力以壮自身”的图谋是否与袁绍、曹操是一丘之貉,皆是违背仁义之举。
军争与仁义纠葛不清,让刘备感到了忧虑和困惑。
“是我糊涂了。”
刘备性格本就豪迈,初时钻了牛角尖而生出了“权谋手段是否违背仁义”的困惑,经诸葛亮点醒后又醒悟。
遂向诸葛亮提及黎阳往事,将与郭图、淳于琼的结交,与沮授、颜良、文丑的结仇,以及受袁绍任命出守涿郡为都督等等诸事简明扼要的述说与诸葛亮听。
又问道:“军师原先的规划,是我要在平原暂待一年。一者为了随我北上的士民能适应河北的气候水土,二者是要借袁谭之力助我立足幽州。而今,我已受命出守涿郡为都督,北上之事,可需提前?”
见刘备眉宇间没了因迷茫而生出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为了实现大志而生出的坚毅,诸葛亮倍感欣慰。
身逢乱世,能苟存性命便已是幸事,而想再掌握社稷之重,比攀登天梯还难。
唯有大毅力者,方有登顶的机会。
“依亮之意,既然将军受命出守涿郡为都督,那便不用再留在平原国了。早入涿郡一日,便可早定基业一日。”
诸葛亮先直接给出了答案,后又道出安排:
“亮已派简从事前往代郡、渔阳等郡拉拢阎柔、鲜于辅等人。”
“十数日前,简从事回信称鲜于辅离开代郡去寻曹操未归,但代郡长史田豫愿为将军游说鲜于辅,又请简从事转达了昔日离将军而去的歉意。“
听闻田豫在代郡且愿意游说鲜于辅,刘备不不由动容,叹道:“非是国让负我,而是我负国让。应该表达歉意的是我才对。”
刘备从未因田豫的离去而怀有怨恨。
昔日刘备在公孙瓒麾下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既无名气又无基业,但田豫只因敬慕刘备便自托于刘备。
能在刘备势穷时主动自托于刘备,田豫又岂会是个不能共苦的?
最终决定离开刘备返回幽州,实在是田豫不愿再让母亲担惊受怕又受流离之苦。
自古孝义两难全,刘备当时又丢了徐州基业,自身前途都是渺茫,亦不愿再让田豫母子跟着受苦受难。
而事实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