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事后诸葛亮谋六郡,汉风昭烈谁敌手(1/2)
第103章 事后诸葛亮谋六郡,汉风昭烈谁敌手(1更)
刘肃和刘始二人听得目瞪口呆。
诸葛亮来涿县不过数日,竟已将广阳、代郡、渔阳三郡的胡汉势力了然于胸?
原来,刘肃故意抛出阎柔、鲜于辅、王松及乌桓诸王间的错综关系,本来是想令刘备知难而退,岂料诸葛亮所知比刘肃更为详实!
刘肃不知道的是:早在刘备去黎阳时,诸葛亮就已经在着手准备幽州事宜,更有简雍预先入幽州联络鲜于辅、阎柔。
诸葛亮看似只在涿县几日,实则谋划已有数月。
趁着二人惊魂未定,庞统又补了一句更狠的:“孔明虽然年少,但已两度用兵。首战便以练了不到半年的新兵二百人,击败了曹操麾下中郎将王忠和司空长史刘岱的两千人,一战擒双将,尽降其众;次役又以步骑一千五百余人击败了袁谭麾下平原国功曹华彦的五千步骑,再擒贼首,降其全师!”
刘肃和刘始震骇莫名。
二百破两千,擒双将,降其众;一千五破五千,擒贼首,降全师!
这是人能打出来的战绩?
诸葛亮,还不到二十啊!
未等二人开口,诸葛亮又郑重纠正:“士元此言差矣。首战擒双将之功,实属左将军司马关羽。若非关司马单骑突入两千军阵,先擒王忠,后捉刘岱,亮焉能侥幸取胜?且当时除二百新兵外,尚有三百青壮民夫擂鼓助威!华彦之败,擒敌降众之功亦非亮一人所有,皆赖左将军司马关羽、主簿张飞、中郎将黄忠、骑兵都督赵云。彼四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无其威,亮纵能谋算,亦难生擒华彦、尽降其众!”
诸葛亮不纠正还好,这一纠正,刘肃和刘始更惊骇了。
单骑突入两千军阵?
三百民夫擂鼓助威?
四位万夫不当之勇?
每个词刘肃和刘始都听得懂,可跟其他的词一组合后,刘肃和刘始便听不懂了。
刘肃和刘始很想对诸葛亮和庞统来一句:人言否?(你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咳咳——”
刘备轻咳,打断孔明、士元“细节之辩”,宏声道:
“诸葛军师,庞长史,细节之处无须多虑!能克敌制胜,全赖文武同心!运筹帷幄之功,冲锋陷阵之劳,皆不可没!”
随后。
刘备又转向犹自呆滞的刘肃刘始:“二位叔父不必担忧,我既然敢征讨幽州六郡,便有征讨六郡的底气。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安顿好随我北上的数万士民,早日实施屯田,以免误了秋种。”
刘肃和刘始这才从呆滞中缓过神来,皆不由赞叹了一声:“后生可畏啊!”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士子,两战两胜,还都打出了匪夷所思的战绩,这在刘肃和刘始的五十余年人生阅历中,闻所未闻。
至此,二人心中忧虑尽去。
身为涿县刘氏长辈,虽无刘备那般豪情,但始终为族人计长远。
如今坦途已在眼前,族人若能全力襄助刘备,必能立下功名,再耀门楣!
在得到了刘肃和刘始的肯定答复后,刘备便又派人将刘肃和刘始送至别院安歇。
厅中只余刘备与孔明、庞统畅快笑声。
“恭喜将军!有涿县的刘氏族人相助,我等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安顿好数万士民,定能赶在秋种前将完成宿麦的种植。”诸葛亮语气兴奋。
宿麦即冬小麦,因为需要隔年才能成熟,故而称之为宿麦。
《四民月令》便系统的记载有宿麦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安排,其中“凡种宿麦,薄田宜早,肥田宜晚“的技术也延续了千年。
或许因前世北伐饱尝粮匮之苦,重生后的诸葛亮对粮食极为敏锐——或以智谋筹粮,或力推屯田自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