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明码标价(2/2)
被杀的那些人,再不能来追回家产,即使是有后人,这也是一笔糊涂帐,大概是要不回去的。
说破之后,两边彻底不藏着掖着了,大家都知道彼此是什么人,也不用顾虑面子。
谭稹直接拍手,把自己手下管账目的都叫了进来,这些都是陈绍的老朋友。
彼此心照不宣。
“杭州城有漕粮六百万石,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方腊放火焚烧之后.”
陈绍马上摆手,道:“这个我不管。”
谭稹脸色有点难看,挥了挥手,示意手下继续说,跳过方腊焚粮这件事。
账目官看了陈绍一眼,继续说道:“如今米价每石约2500文,六百万石,就算是一千五百万贯.”
说完,他看向陈绍,询问他同不同意。
其实大宋的粮价,也是这几年打仗太多升起来的,北宋初期(如端拱二年)因粮贱出现“斗米十文”极端低价,当今却因战乱通胀,粮价飞涨。
陈绍知道他往低报了,他自己来之前,早就算计好了,心里也有一根红线。
“都是熟人。”陈绍推了推眉心,“两千万吧。”
谭稹直接站了起来,这笔钱绝对要锱铢必较,因为朝廷如今最大的难题就是财计。
为此,甚至不惜要对禁军动手了。
这是很大的魄力,禁军的问题,历代皇帝宰相都知道,谁也不敢动。
也就赵佶和蔡京,一个是大宋开国以来君权最重的皇帝,一个是相权最重的宰相。
他俩才敢试一试。
“绍哥儿,不要狮子大开口。”
“那就一千八百万贯,我不是收钱,我自己还要买卖换算,左右都是些死人的东西,此番平叛,我可没问朝廷要一文钱!”
宇文虚中懵了
他有些疑心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两边刚开始还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遮掩着那些小心思,暗地里拉扯。
怎么一下子就彻底放开了讨价还价了。
如此大事,在他们嘴里,就如同集市上货郎与买家争吵一般。
思来想去,他的思绪落在陈绍那句‘都是熟人’上。
陈绍是胜捷军出身,或许这就是他们胜捷军内常态吧
宇文虚中自问绝对算得上忠君爱国,他一心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但是为人并不迂腐。
什么事都追求光明正大,在他看来绝无可能,只要是对国家有益,他可以容忍一些腌臜算计。
就像这一次,若不是西北的陈绍率骑兵将乱民驱赶至杭州,一旦他们扩散开来,还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钱粮。
而且陈绍要的其实真不算多
这次打方腊,陈绍是主力,他的骑兵所向睥睨,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
当然也是欺负南人没经历过骑兵的毒打。
须知六百万石的漕粮,听上去很多,每年朝廷都要拿出两倍来,供给禁军.
说是有六十万的禁军,实际上这些钱粮,仅有极少的一点,落入禁军大头兵的嘴里。
其他的,都被各方牛鬼蛇神给瓜分了,他们就如同吸血虫一般,趴在大宋的身上猛吸。
只要陛下和蔡太师,整饬禁军财计的事能做成,每年省下的军粮,就够支持伐辽大军吃十年的。
宇文虚中尽量让自己适应一下这种局面,他暗暗提醒自己,你可不是不识变通的人,他们也是为了平叛,总比打不赢要好。
眼看气势上被陈绍压制,谭稹干脆推开了账目官,自己上阵和陈绍砍价。
两边时而言辞激烈,争锋相对;时而唉声叹气,故装可怜;还时不时畅想以往,回忆感情.
嬉笑怒骂,收放自如,让宇文虚中也有些佩服。
最后两边终于敲定在一千七百万,外加胜捷军完全撤出横山的几个堡寨;陈绍答应了对珠宝、字画、金银、药材.绝不压价,而且照单全收。
这其实也帮了谭稹的大忙、
他打这一仗,所获自然颇丰,但是运回去折现,需要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
陈绍既然能全部吃下,谭稹也乐于做出点让步,毕竟批发和零售不是一个价。
这就是权奸和藩镇的区别了。
你童贯、谭稹甚至是蔡京、梁师成,权势再大,你也是在体制内,有条条框框的规矩,有其他各种势力。
想要消化掉如此大的财物,需要各方势力扯皮、妥协、分赃.费事着呢。
而陈绍,可以直接让治内的商队,为他效力。在定难五州,没有人会跟他为难。
只需要给好处,开方便,付点酬劳即可。
于是,在百废待兴的杭州城,开来了一艘艘的商船。
他们专业且高效,估价、记账、装船、运输.
陈绍这边,也根据完成进度,一个个上缴俘虏。
方腊手下,也有一些人才,但是大多战死了。
随着他逃出来的,都是些亲戚,歪瓜裂枣。
俘虏方腊之后,他发现真实的方腊,远没有传的那么邪乎。
这人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摆脱不了洒脱仗义那一套江湖草莽气,在地方上呼风唤雨,做一方强人可以,但真揭竿造反,他欠缺的有点儿多。
首先一点,他不会打仗.
同样是草莽出身来造反,朱元璋是天生的帅才,大明开国功臣的功绩加起来,都未必有他一个人高。
但是方腊就会犯钻入杭州城这样的错误,可见其毫无战略眼光。
眼看交付的差不多了,陈绍骑在马背上,准备最后再巡查一遍军营,马上就要启程回西北。
这次出征前,陈绍还是很高兴的,他当时把方腊当做自己的一个大礼包。
是金兵南下之前,给自己补血的一个npc。
但是真的打赢之后,胜利这一天的到来,却并没有感受到那期待中的喜悦。
冰冷的空气,鼻子里闻到的血腥味儿,让他隐隐觉得…恐怖、杀戮,才刚刚开始。
而且江南的惨状,更是让他完全开心不起来,这些都是自己的同胞
自己一心阻止女真南下,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不愿意看到中原被异族践踏,血流成河么。
如今看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比异族还要凶残。
这场仗虽然规模不如西夏那边,但是百姓被席卷进来的太多了,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被方腊、厢军、禁军轮番欺虐。
几个带着宽檐帽的士卒,押着一批俘虏过去,突然有人瞧见了陈绍之后,大声喊道:“将军饶命!”
陈绍转头望去,俘虏中有人破口大骂,有人不发一言,也有人跃跃欲试。
陈绍过去问道:“这些是?”
一个小将回答道:“节帅,这些都是俘虏,但不在那五十二人之中。”
“你叫什么名字?”
“王寅!”
陈绍肃然起敬,低头聊了聊,才知道这王寅远没有水浒中那么重要。
他就是方腊手下一员普通的武将,更不是文武双全,石匠出身,没读过书
甚至连换钱的那五十二人大名单都进不去。
“你主方腊战败,都欲为其殉亡,你为何要降?”
王寅大声道:“方腊不能成事,灭亡乃是咎由自取,我劝他切断漕运、威胁长江防线、不要进入杭州、善待百姓,他都不听!”
陈绍一听,点了点头,能说出‘不要进入杭州’,说明他确实有些才能。
“松了绑,随我回西北吧。”
王寅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可有家眷?”
“孑然一身。”
“也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