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陈大帅的女真兄弟(1/2)
第151章 陈大帅的女真兄弟
兴灵平原上。
黄灿灿的麦田、收割的草垛、一条条整齐的泥土。
陈绍意外发现,自己很喜欢看收割的场景,还有闲暇休息时候,汉子们的表演。
这样宁静的生活,也不知道还剩了几天。
刚想回城,一队人马赶来,说是女真使者到了。
银州早在三天前,就说了有女真使者入境,算算路程,三天到西平府也差不多。
陈绍点头道:“叫他们在节帅府等我。”
回到府上,换了一身衣裳,陈绍想了想说辞,以及这次女真人的来意。
左右也想不明白,陈绍来到外宅的节堂,五个标准女真鞑子身材的人,就站在堂中。
他们倒也有礼貌,竟然还举手放在胸前行礼。
要知道,如今女真使者不管是去哪,都是一副张狂模样。
没办法,这是他们的大欠债主,手里握着百万银两级别的债务。
而且来的是完颜拔离速的人。
他们这些女真人,都在陈绍这里,用生口换了很多的金银玉器、绫罗陶瓷.对陈绍很满意。
“听说陈将军上次去大同买典籍经卷,被希尹拒绝,我们将主拔离速特意叫我们带来一些,送给将军!”
陈绍笑呵呵地说道:“多谢拔离速的美意,诸位远道而来,所为何事啊?”
为首的鞑子上前一步,说道:“我们的将主拔离速说,有辽人渡河从暖泉峰逃入你们银州,请陈将军派人巡视阻拦,将已经越境的辽人还给我们,不要伤了两家和气。”
“竟有此事?”陈绍说道:“你们放心,我和拔离速是朋友,我马上就派人去查。”
“还有一件事”女真人看了一眼大堂,陈绍马上道:“都是我的心腹,但说无妨。”
“我家将主问,今年的分红什么时候到。”
“我早就准备好了,正要运过去,只是如今西军府内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陈绍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你们也知道,贵国有些兵马军纪不怎么样,我怕这些运给拔离速的财货,被其他人夺了去。”
女真使者马上说道:“将军放心,拔离速也知道是这样,所以特意率兵驻扎在黑山一带了。”
陈绍心中暗笑,这拔离速是看通透了,与其一股脑冲上去,和那些猛人抢击杀耶律延禧的功劳,还不如老老实实和自己搞贸易。
打打杀杀的,才赚几个子儿。
女真使者此时,终于开始说此行的真正目的,他不自觉地又往前走了一步,“陈将军,宗翰下了死命令,不许再卖辽汉生口,我们将主想问一下,草原鞑靼杂胡,你们要不要?”
“鞑靼人?”
陈绍微微皱眉,做思考状,他是真没想到拔离速会有这个想法。
女真使者见状,以为他不同意,心中十分着急。
如今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甚至有点看不起其他女真部了,毕竟我们的蒲里衍穿着鹤氅大衣的时候,你们的蒲里衍还穿兽皮呢。
大家穿着薄如蝉翼的纱衣,佩戴着鎏金银香囊,喝酒用的是琉璃盏,平时还偶尔奢侈一把,熏一点沉檀龙麝。
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老乡们身上那种臭味,他们这些人早就够了。
宗翰不让卖辽人生口,再往西那些鞑靼人,总不能也不让卖了吧!
女真使者没等陈绍答复,就主动说道:“价钱方面,可以低一些。”
陈绍说道:“我们地盘小,如今也不缺人了,这样吧,我和手下人商议一番,再来告知,诸位且先住下。”
有人带着女真使者去入住。
人走之后,大堂内空荡荡的,只剩下几个亲卫。
陈绍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些女真人挺有意思,不过想想也是,人家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么。
拔离速驻扎在黑山,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追捕耶律延禧这个天大的功劳,他等于是躺平了。
完颜拔离速和他的手下本部人马,确实是不打算继续进取了,抢的东西几辈子也不完。
这么大的地盘,总共就这么些女真人,为什么还要继续打,拔离速不懂,也不想懂。
他只知道,再往南热的受不了,不是人待得的地方。
宗翰一直嚷嚷着南下,拔离速听到就烦,干脆躲得远远的。
在他帐下,有几个辽人中的文官,拔离速让他们帮自己算过了,只要陈绍按时给予他分红,他的财富会越滚越大,比跟着宗翰去打仗赚的还快。
希尹那个鸟人更是可恶,到处告状,让自己的买卖停了。不然拿不值钱的生口去换钱,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陈绍肯定不用召集人商议,鞑靼人当然可以买,这些人被女真鞑子抓了来,卖给自己。
然后再武装起来,杀回去报仇,想想就觉得刺激。
而且,他可以把这个价格压得很低。
如今拔离速驻扎在黑山一带,往西北方向,大片的草原都是他的猎场。
想到蒙古草原,如今局势很复杂,陈绍曾经派出不少的商队和一品堂的番子去打探。
草原实在是太大了,根据情报,可能有百万人之多。
而且在草原上,平均年龄很短,所以大部分都是青壮,老人占比不多。
部落间攻伐频繁,尚未形成稳定联盟体系。
陈绍在大堂踱步,思来想去,突然觉得这件事可行,而且可以好生规划一番。
女真人做事,太不精细了,让他们去捉人,多半是直接纵兵去烧杀抢掠,效率也不高。
“来人呐!召集西平府内,五品以上官员来议事。”
定难军,名义上只是个军,品阶很低。
在没有脱离大宋的此刻,大家普遍官职不高,五品以上已经是很有实权的了。
这其实也是定难军,人人不满,很多人想要陈绍再进一步的原因。
你是这个利益集团的老大。
大家实力这么强,你不上进,下面的人也会推着你前进。
也就是如今还不到时候,不然即使是陈绍不愿意,他们也不会停下来。
很快,官员们陆续赶到,因为事先没有任何的消息,大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走在路上,互相看见之后,都很激动。
尤其是到了节帅府,大家凑在一起,一边赶路,一边激动地讨论,询问别人知不知道怎么回事。
看着人到的差不多了,陈绍抬起手,压了一下。
“诸位,如今有个问题,我要大家集思广益,拿出些办法来。”
有个官员红着脸,挤开人群往前走了一步,“节帅,下命令吧!”
陈绍愣了一下,扫视一圈,通过这些人激动的神情,他好像懂了什么。
“你给我回去!”陈绍没好气地说道:“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如今女真人,想要和我交易,他们要去捉鞑靼人来卖。”
鞑靼人,是个很模糊笼统的概念,大概就是指草原杂胡,如今在世人眼里,就是一群野人.
跟动物差不多。
活不下去了就到处抢,西夏也吃了不少亏,对付他们的手段也比较狠。
动不动也会派兵去草原杀一圈。
所以在场的人,大多知道,而且很不以为然。
把这些人买来做什么?
脏兮兮,臭烘烘,野蛮无礼。
定难军又不缺人,兵员也很充足,劳动力也得到了补充。
魏礼等人,甚至几次提出了裁军,若不是有堡寨可以屯田、放牧,养着如此多的兵马,确实有些累赘了。
新成立的灵武军不算,银州兵、夏州兵、宥盐兵三大军团,都有三五万人马。
贺兰山驻扎着韩世忠的两万人。
河西五州,养着僧兵、护商队、回鹘兵
萧氏上次来西平府,竟然说要给护商队配神臂弓,被自己狠狠教训了一顿。
其实陈绍是有些没想明白了,给护商队配备重武器,已经非常有必要了。
她的商队在西域开辟新商道时候,经常爆发战斗,武德充沛。就如同航海时代的船队一样,没有充沛的武力,到了一个新地方,人家首先想的就是把你给抢了。
所以萧氏也没有放弃,准备下次好好表现,陈述利害,让陈绍调查一番之后,同意下来。
西夏以前的兵,都没有陈绍如今多,关键西夏天天打仗。
不是和大宋打,就是和河西打,还要和西州打,和草原杂胡打,和高原吐蕃打
买鞑靼人看上去毫无用处。
但是陈绍知道,再多的兵员都有用处,大战开启之后,将会是一场真正的大乱世。
要是自己手里有一支草原杂胡人马,到时候武装一下,从西边杀过去找女真人报仇。
那对正面战场的牵制作用将会是巨大的。
而且自己不用,江南女真鞑子南下,就要去征召这些杂胡入列了。
一来一回,差距更大。
眼看陈绍态度坚决,大家只好暂时放下成见,开始认真谋划起来。
到了第三天,在女真使者焦急的等待中,陈绍派人来了。
陈绍正式约拔离速,在黑山会面,要商议一番接下来的合作。
女真使者大喜,匆匆离去。
——
大宋宣和五年,九月。
夏季的多雨和闷热,已经渐渐远离了汴梁城。
因为集中了力量治河,导致这次的汛情,没有在京畿附近爆发。
山东、两淮深受其害。
汴河上的水运也加倍的繁忙起来,多少货物漕粮要赶在秋季之前要运入汴梁都门,在冬季封冻之前做好积储。
汴梁城中比往前更是繁盛了三分,城内城外,处处都是川流不息的热闹景象。
朝廷早就传旨大名府,东边的难民,东边官府自己赈济,不得放入开封府来。
京东东路、河北东路各地官员一边骂娘,一边赈灾,可惜到处都是一片汪洋,百姓死伤极多,房屋、田地被破坏严重。
而朝廷又迟迟拨不下财物和粮食来,赈灾进行的并不顺利。
很多人因此涌入河北,继而往燕山府跑去,据说那里的人都被女真鞑子杀光了,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垦荒。
汴梁城外,一群人正聚集在一起,迎接谭稹回来。
谭稹如今是笑容满面,终于从燕山府,卸掉了宣帅的名头。
从此可以安心在汴梁享福了。
顶替他的,是主动请缨的王安中,他因为和蔡京不和,这段时间在汴梁快被蔡京挤兑疯了。
蔡京这个人,你说他有能力,他确实有。你说他忧国么?有时候也蛮忧国的。
但是在这所有的情绪之上,还有一个事,始终是被他放在第一位的,那就是党争。
这是刻在大宋士大夫骨子里面的东西。
王安中也是一个使相,尚书左丞,被蔡京挤兑的一点实权没有不说,还时常被骂。
因为谭稹一直在上书请辞,要回到汴梁,再加上王黼一力推荐,赵佶就同意了。
授任王安中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这两个一文一武,镇守燕山府。
不管是下游的水灾,还是平州的战事,到了汴梁一切都是风不生水不起。
在大宋都门当中,到处都是一片和谐景象。之前的暗流汹涌,国将不国的紧迫,仿佛完全不见了踪影。
蔡京确实是个补锅能手,不管外面洪水滔天、局势多么危机,他都能把京城经营的一片繁华。
这也是为什么赵佶喜欢用他,即使是心里忌惮,到处提防,都舍不得让他辞官回乡。
按理说,蔡京早就没有当宰相的资格了。
可是还有两桩事情,大家都是默默关注,看着局势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在决定自己做何应对,立场到底站在什么地方。
一则就是前些时日被大家刻意遗忘的伐辽战事,以及西军是否还镇事,终于又摆上了台面。
一份份表章从不同地方奉上,谈的都是这个事情,大家的话术也是大同小异。
西军,一直是文官士大夫眼中钉,肉中刺。不过此时,他们都不再提了,而且颇多维护。
论及西军事,大都是说西军远戍在外,迭经血战,伐辽复燕,全军伤亡有十万数。
将士辛苦,若然再将西军淹留在外,诚恐军心士气解体,生出不忍言之事。
这是很明显的为西军开脱,让朝廷不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为体恤西军将士事应该尽速让西军回镇陕西诸路,为国屏藩。
这就是颠倒因果,完全无视西军已经自己跑回去的事实,强行洗白。闭着眼睛说瞎话,完全不管别人怎么想,是大宋文官的传统艺能。
还有人说要西军养好元气,早日恢复,将来一旦国家有事,也可以奉调即出。
这些言辞当中,都明确说了,所谓的西军,只是指泾源、熙河、秦凤三路军马。
老种、小种,鄜延路的刘光世,已经被他们踢出西军的行列了。
这种论调的用意,稍微懂一点时局的人已经全明了,就是防备西北陈绍的。
大宋的文官士大夫,不管新党旧党,都不信任这个新崛起的西北势力。
而且是极端的不信任,他们见朝廷开始裁撤西军,马上就怕了。西军虽然粗鄙、惹人生厌,但是西军穷啊。
他们需要朝廷养着,对朝廷还算忠心,没有造反的实力。
陈绍则不一样,定难军非但兵强马壮,还富的流油。
而论及燕地河北防守,则都言需要重立河北军镇,不能完全依靠京营新军。
原来河北虽有诸多军镇,如今早已废弛不堪,所谓十余万河北兵,现在十不存一。
厢军更是不能指望,各种团练、弓箭社、民社强壮制度,也因为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百余年承平,成为了空架子。
所以朝廷必须重新开立河北军镇,来作为东京的屏障,以一部从西北调出可用之军、善战之将,充为骨干,招募河北百姓成军。
如此一来,河北、燕山可称一体,燕地为前哨,河北就为依托,层层布防,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女真南下。
以河北的军镇为依托,就可以括揽燕地豪强,稍加整训编制,使之成军。
如此整理精炼下来,河北燕地,当成深固不摇之势。
这种种的说辞,不断地萦绕在赵佶耳边,他懒得去想,全部交给蔡京的讲公堂、议事厅商量。
还诏回童贯来参与商议,童贯托病不来,赵佶派人去呵责训斥了一番,大骂他得了郡王之后,就轻慢皇帝,怠于政务。
童贯吓得赶紧前来京,先是进艮岳跪地请罪,赵佶见了他确实老迈了很多,想起彼此的感情来,温言劝慰了一番。
童贯在汴梁有好几处宅子,入住也方便,他在枢密院的职位已经被下了,每日里穿着便衣和蔡京等人见面议事。
蔡京对于这些观点,基本都认同,但是河北军伍废弛,燕地更是新辟之土,要建立其军镇来,费太高了。
而且你既然要在河北、燕地如此措置,结为羽翼来防御北边的鞑子,那就不能忽视对北面防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河东。
河东也是当年和契丹接壤的,军伍废弛的程度,和河北差不了多少。
这就是说,河东也必须重新开镇,以强兵镇之,大宋对着北面的战线,才能完整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