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陈绍的计划(2/2)
这是他的地盘上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最重要原因。
同理,女真鞑子现在这么猛,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陈绍的眼光,一直是盯着女真的,根本没怎么着眼大宋。
这次他之所以一个劲地让大宋赶紧参战,就是为了师出有名,免得自己上了之后,大宋在背后拿着海上之盟说事。
要知道,大宋打外战不太行,尤其是开疆拓土就没成功过,但是打内战、打自己人,属于是历代王朝里幻神级别的。
终宋一朝,也没出现什么厉害的割据人物,或者流民领袖。
方腊已经是大宋造反的天板了。
秦有陈胜吴广;汉有绿营、赤眉、黄巾;隋有瓦岗、窦建德;唐有黄巢.
个顶个都是狠人。
大宋之后,元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大明有李自成、张献忠
满清有太平天国。
唯独大宋,压榨民力如此厉害,竟然只出了个方腊,还很快被平息了。
因为大宋的士绅力量,其实是很强的。
别看它现在内忧外患,真要是陈绍带兵杀进中原,就等着陷入泥潭吧。
灵武大营附近的水力磨坊内,陈绍正在干一件很不符合他身份的事。
他踩着水车,胳膊挂在一根粗壮竹竿上,正在磨制面粉。
吱呦吱呦的响声里,陈绍的脑子,也和这水车一样,快速转动。
张觉要是能保住,就相当于给了旧日辽国汉人,最后一块净土。
如果大宋保不住平州,至少也得把张觉保住,给辽地汉人一个投靠大宋的理由。
否则的话,张觉死了,像是郭药师、孟暖这些人,难免会兔死狐悲。
不过陈绍又想了一下,根据大宋的尿性,你越指望它做成什么事的时候,它越是跟你对着干,非得搞砸不可。
“节帅,吴璘将军回来了。”
陈绍点了点头,他自然是不用去迎接的,不一会儿,手下就带着吴璘等人进来。
陈绍从水车上下来,坐在磨坊旁,笑道:“唐卿啊,辛苦了。”
吴璘赶紧叉手道:“这是属下分内之事!”
陈绍仔细看了一下,吴璘脸色成熟不少,独自率领一支大军,劳心劳力,对人的考验和锻炼不是其他工作能比的。
这东西真看天赋,天赋不行,再怎么努力、把兵法倒背如流也没有用。
因为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天时地利不尽相同,对手更是不断变换,每次领兵都没有固定的公式套用。
尤其是率领大军,独自灭国,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西州很小,体量不大,算是陈绍对灵武军和吴璘这个潜力小将的一次成功锻炼。
接下来,可就没有这么简单的仗打了。
不管大宋如何应付,最多再过一两年,女真鞑子定然会南下。
陈绍胸中,已经有了定计,到时候只能是拥立赵家新君。
狭天子能号令天下勤王,则号令之。如果不能,那也只好奉个正统皇帝,然后提兵去河东、河北和女真决战。
反正河北、京畿,这样的膏腴之地,绝对不能让与女真。
一旦让他们得手,那就真有了一统天下,彻底奴役长江以北的资源和实力了。
不管是谁,在得到河北、辽东,并且站稳脚跟之后,那就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很难再被攻克。
当年三国初期,袁绍占据了这两个地方之后,那恐怖的压迫力就是个例子。
“来,坐下聊。”
吴璘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和他客气,坐下之后就开始讲西州的见闻。
陈绍听得很认真,他还从萧氏那里,听到了西州其他方面的事。
结合到一起,一个西域的分散、软弱的回鹘争权的大体模样,就浮现在陈绍的脑海中了。
出乎陈绍预料的是,这西州回鹘和河西那些回鹘一样,都是大辽的拥趸。
佛教在那里已经开始衰微,陈绍的大军攻入之后,相当于给佛教撑腰的来了。
所以遇到的抵抗不大,甚至很多地方格外欢迎他们进入,尤其是翟家的僧兵团。
他们名义上是双王共治:高昌为佛教王庭,北庭为夏季行宫,形成宗教(高僧)-世俗(都督)并立的治理体系。
如今,这双王全家都被运到汴梁当吉祥物去了。
地方原本由二十四城都督分治,被吴璘杀了一大半,投降的也交出了兵权。
最惨的就是西州那些豪富的商队,基本被萧氏吃干抹净。
“大帅,留下的那一万兵马,足够震慑西州了。”吴璘小心说道。
其实他想把灵武军全调回来,因为西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兵马驻扎。
护商队,僧兵团,都是他们完全没法对抗的力量。
陈绍点了点头,心中也大概知道吴璘的意思,但是他没有开口。
先驻扎个一年半载,还是很有必要的,等着统治的体系建起来之后,再把灵武军调回来。
“对了,从河西逃走的龙家,这次抓到没有?”
对于那群穿着大唐边军盔甲,拿着唐氏武器的回鹘人,陈绍印象很深。说起来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乱之世,中原早就没有多少盛唐时候的意蕴了。反倒是在西域,尤其是河西,还有很多大唐时候的风采。
吴璘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们大军一过玉门关,他们就举族西逃了。”
陈绍笑了笑,往西好啊,往西去又是一支小霸王。说不定,这个被自己驱赶的回鹘王庭,能在西边再现他们祖上的荣光。
不过这个赛道,可能稍显拥挤,因为耶律大石老弟也到那里创业去了。
河西、西州都被自己占了,估计他这次逃得,要比历史上更加远。(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