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事成之后,许你五品官位!(1/2)
第163章 事成之后,许你五品官位!
金禾铺野,稻香盈野。
稻田上,农户背着竹篓,手持镰刀。
一挥,便是一把水稻。
“呼!”
手捧一束金黄的稻子,江昭搓了搓,呼气一吹。
“二,四,六”
“两百一十三!”
拈起一粒放入口中,认真咀嚼品味。
不料
“嗯?”
江昭一诧,有些不信邪,一次性拈了两粒入口。
两粒入口咀嚼,江昭眉心微皱:“怪不得士人以贬低为主。”
“此稻为交趾蛮夷传入,粒小香薄,炊之不沾,食之少味,甚至有些许微涩。文人墨客,自是不屑于食之。”
说话之人,头佩折上巾,蓄有长须,着右衽斜襟大袖绿袍,约莫四五十岁的样子。
此人,却是本地主官,从七品的江都县令,贺真。
除了县令以外,尚有一些着绿袍,亦或是无官袍的小官小吏,皆是面挂笑容,亦步亦趋。
“文人墨客,谁人不是资产颇丰,富有田地?”
江昭摇头微叹:“如此,自是不屑食之。”
县令贺真附和的点点头:“先帝登基,此稻便传入了福建路,但并未受到重视。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江淮、两浙一带水田不登,恰好此稻耐旱、早熟,为了赈济救灾,方才推广种植。
然而,此稻口味实在不佳,不受文人与百姓认可,旱灾一过,便又改为种植粳稻。即便先帝手书《占城稻颂》,也无济于事。
时至今日,也仅仅是淮南、两浙一带有些许种植,并非是没有缘由。”
占城稻的优势,一目了然。
生长周期短、耐瘠、耐旱、耐涝!
占城稻和粳稻,农作规律并不一样。
粳稻的生长周期为一百八十天,一般是三月播种,九月收割,十月衔接冬小麦,次年五月收割。
两次收割,合一年零两个月。
这就导致梗稻与小麦的组合,周期超过了一年。
继续农作,基本上就得熬到八月种植大豆,并于十月收割,再熬到次年三月种植粳米。
如此,实现两年收割一次梗米、一次小麦、一次大豆的“养地轮作”模式。
或者,干脆就是三月种植梗米,九月收割,十月衔接粟、黍、荞麦这样的杂粮。
杂粮生长期仅仅两月左右,且耐寒,可于十二月收割。
这一来,就是一年周期内的农作,两年可收割两次梗米,两次杂粮。
反观占城稻,江淮一带不足一百天就可收割,从五月到十末月,可实现两次收割,其后衔接冬小麦,次年五月收割。
这一套流程,理论上可做到一年三熟。
当然,这是理论结果。
实际上,一些农户考虑到农作效益,可能更倾向于让小麦有更多的肥力供给生长。
如此,就可能特意腾出一百天的时间,养一养土地的肥力,从而让小麦更好生长,希冀小麦丰收。
这一来,便是一年两熟,也即“稻麦两熟”。
两年可收割两次稻米,两次麦子。
从产量上讲,单一一株占城稻不如粳米,但奈何生长周期短。
种植粳米,两年可收割两次梗米,两次杂粮,亦或是一次梗米、一次小麦、一次大豆。
种植占城稻,两年可收割两次稻米,两次麦子。
一亩粳米和占城稻的产量可能相差百十斤,但小麦和杂粮的产量可是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两次小麦的收成,足以弥补起稻米产量的差距。
从长时间的农作产量上讲,绝对是占城稻占优。
更何况,占城稻还耐旱、耐涝,耐瘠,不受季节影响!
所谓“旱不求水,潦不废耕”,说的就是占城稻。
不怕旱,不怕水,还不挑土地,自是无可置疑的赈灾救命稻。
当然,缺点也是一目了然。
不好吃!
这可不是小缺点。
事实上,这个缺点非常影响占城稻的传播。
不好吃,意味着不为社会所认可,市场卖不出价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