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恩科主考官!(1/2)
第183章 恩科主考官!
贡院,内院。
此地,一向是考官命题、阅卷的常用之地。
举目望去,不乏禁军镇守,五步一人,甚是肃穆。
论起防守,甚至都不比皇宫大内差多少。
论其缘由,自是因科考事关国运,考题的私密性至关重要。
要是有人不小心传出命题,并引起传播,定是惹得读书人愤懑不甘。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动摇江山社稷。
如此,自是严密死守。
此刻,主考官江昭、副主考官王珪,以及从科道、翰林院、六部抽调的十七人,拢共十九人齐聚一堂。
嘉佑五年,江昭任职礼部郎中,曾代表礼部,担任过考官。
彼时,王尧臣和海承晏是主副考官。
江昭扫了一眼,不乏追忆之色。
时间,还真就是一晃而逝。
谁承想,彼时默默无闻的五品小官,已然成长为一方砥柱,登堂入室的礼部尚书呢!
余下十八人,齐齐举目观望,皆是面露好奇之色。
命题阅卷,着实是一件非常讲究资历的大事。
一般人,实在是难有机会参与一次。
除了江昭以外,余下之人,连带着副主考官王珪,其实都没有担任考官的经验。
江昭平视一眼,说道:“春闱三场,一考帖经墨义,二考策问时务,三考论、判、诏、诰、表。命题以《诗》、《书》、《礼》、《义》、《春秋》、《孟子》、《论语》为纲。”
“除了主副考官以外,余下十七人分别出三题,对应三场。”
江昭徐徐道:“届时,选出较好的命题,合拢其中精髓所在,重新命为一题即可。”
言罢,江昭摆摆手:“且取来纸笔,着手命题吧。”
十余人连忙应下,起身行礼。
科考命题,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一则,要有一定的难度,具备选拔性。
二则,要符合选题纲领,不能超纲。
三则,不能有歧义、争议。
满足此三则条件,任意出题就行。
作为主副考官,江昭与王珪更多的是起统筹作用。
约莫三日,十七人命出的五十一题,便落到了两人手中。
这一来,主副考官要做的就是掌控考题难度,并分析考题的深度。
拆分有深度的考题,想方设法合拢为一,改成新的命题。
又是一日,
三道科考题已然作出。
一考,帖经墨义。
题引《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试以“养民”、“善政”之论,论赋税、水利,教化。
二考,策问时务。
河北禁军空额三成,陕西戍卒老弱过半;岁赐辽夏银绢百万,而边储仅支半岁。当效汉文帝“与民休息”缓图强兵,或循商君“驱农战”立见成效?
三考论、判、诏、诰、表。
“今岁关辅,京东诸路稍旱,麦禾欠收,州县官吏或有科率扰民者,迁延政务者,宜下一诏书,宣示朕之恤民,诫吏之意。”
三道科考题,中规中矩。
硬是要说有什么稀奇的,那就是最后一场考了“诏”,以往多是考“论”。
命题出好,呈递新帝与六位内阁大学士观望。
一经呈递,连着近十日,都没有任何回应。
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但实际上,不回应就是行。
不出意外,七月下旬下了谕旨,几乎是卡着时间钦定的命题。
八月初一。
贡院。
苦读举子,连绵不断。
熙熙攘攘,水泄不通。
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不是假话。
这些功名利禄,的确是存在于科考一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