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农业(1/2)
时间来到八月,泰恩堡附近的农民翻耕农田,为一个月后播种冬小麦做准备。维格閒得无聊,骑著灰马四处转悠,仔细观察领民的劳作过程。
目前,本地实行的是两圃制。农民会把土地分为两块,一块种植冬小麦,另一块休耕。耕作前夕,农民驱赶耕牛拉拽一种木製轻犁,翻耕泥土的效率很差,一块农田往往需要耕作两次。
在维格的认知中,翻耕农田会让土壤变得鬆散,增强透气性,有利於农作物生长。从这方面来看,犁地时应该儘量深耕,而非浅浅地犁一遍。
他喊住不远处的一个盎格鲁农民,“嘿,这种木犁太轻了,为啥不用重型铁犁?”
对方露出一副木訥畏缩的面庞,“我们一直沿用这种『罗马犁』,从来没有更换的想法。”
罗马犁。
维格凝神望著这架轻型木犁,大脑飞速运转,很快意识到它的致命缺陷。
“地中海沿岸气候乾燥,土壤相对鬆软,木製轻犁足够翻耕到合適的深度。相比之下,北大西洋沿岸气候湿润,土壤湿黏,即使一块农田犁两遍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唉,真是服了你们,只知道照搬罗马人的东西,沿用数百年都不知道改进。”
返回书房,维格翻找记忆,想起11世纪后的欧洲流行一种大型重犁,由两头耕牛拖拽,还有铁製犁刀和两个轮子。
“嗯,应该是这种结构。”
连续画好十几幅草图,维格抓著头髮陷入沉思,挑出两幅像模像样的草图交给卡德尔。
“搞定它,记得多用点心,这种犁具足以造福大半个欧洲的农民。”
打发走铁匠,维格顺势回忆有关三圃制的內容,进一步提高农业產出。
实行两圃制的情况下,每英亩农田的冬小麦產量大致为8蒲式耳。
(蒲式耳,bushel,类似於东方的斗、升,1蒲式耳小麦约等於27.216公斤)
假设一户五口之家拥有三十英亩农田,半数土地用於耕作,全年收穫为120蒲式耳。
支出方面,每英亩土地预留2蒲式耳作为种子,半数土地休耕,耕作15英亩,总计需要30蒲式耳的种粮。
向领主缴纳15%的税收,18蒲式耳。向教会缴纳10%的十一税,12蒲式耳。两者合计30蒲式耳。
饮食方面,假设每人一天吃600克穀物(主食,不包括其他杂粮),全年相当於40蒲式耳。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减去以上三项主要支出,最终剩下20蒲式耳。此外,农民还需要採购农具、牲畜幼崽、食盐和衣物鞋袜等日用品,能够存入穀仓的粮食寥寥无几。
隨著时间推移,三圃制逐渐取代原有的两圃制。
三圃制將田地平均分为三块,一块种植冬小麦,另一块种植燕麦、豌豆这类春季作物,最后一块休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