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立场不变(2/2)
“我与乱国反臣不戴共天,又岂能联合?”
赵基扬著手中帛书:“袁术轻我,还想与女儿为我正妻。难道他眼中,我就如此不堪?”
关尚愕然,莫名感觉袁术判断的有些道理。
最初是与皇后之妹订婚,许以正妻之位;后面又是用两千匹与吕布结盟,吕布不想交付具有战略属性的资源,就答应张杨的安排,把女儿给了赵基。
赵基的確占了便宜,可伏氏、吕氏就吃亏了?
也不尽然,只有下位者、地位不稳固的人,才会通过婚姻去稳定外部形势。
成婚、养育孩子后,伏氏、吕氏自能通过家庭、孩子来对赵基这里施加影响力。
有时候哪怕是赵基身边女眷一个无意之间泄露的细节,也能决定胜败!
袁术的使者站在厅堂內毫无惧色,反而说:“江淮之士多称讚大司马乃少年英雄,竟不想如此短视。今吕布虽为大將军,却系公卿傀儡。未来朝廷定关东州郡,又如何能容大司马?”
“以后再说以后的事情,眼前袁公路將据有东国。我若坐视不管,难道未来他定关东各州,就能容我?”
赵基说著笑了笑:“我若与袁公路同流合污,军中忠义之士丧气,我亦折损名节,数万精锐大军將不战自乱。孰轻孰重,我还是明白的。”
使者依旧强自爭辩:“大司马与我主爱女成婚,未来两家相爭,也有余地;总好过朝中公卿,得意之后行举刚戾、狠厉,不留点滴余地。”
“不,我还是喜欢留在朝中匡辅汉室,公卿不正之风,我自会代替他们父母管教。”
赵基扭头去看关尚,关尚会意,对门前两名甲士招手。
两个甲士入內想要擒拿使者,使者轻轻挣扎后冷声:“何必捉拿?我又岂是惧死之人?”
两个甲士就去看赵基,对於这样轻蔑死亡的勇士,普遍会存有敬意。
赵基就看关尚:“带他去吃顿好的,稍后斩首来报。”
“喏。”
关尚应下,看一眼那使者,就先走了出去。
使者也挣脱两名甲士,昂首阔步跟著走了出去,这两名甲士也跟著离去,又有两名甲兵递进,补充到门口两侧,执戟按剑目不斜视。
而这时候,秦宜禄才被引著入內。
见到秦宜禄,赵基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感觉,就指著面前空地:“取座椅来。”
边上书吏起身,给秦宜禄搬来一个折叠圆凳。
秦宜禄好奇观察圆凳,才对赵基拱手,又取出帛书双手捧著:“某奉大將军之命,前来拜謁大司马,商议討袁之事。”
“先坐。”
赵基开口,自有书吏上前接过帛书,转递到赵基手中。
这卷帛书体积较小,也就四十多个字,吕布高度称讚了赵基討平李傕、郭汜的功绩,並说將由秦宜禄代表他来谈討袁战事。
赵基挑眉,本以为吕布会將作战计划落实在冷冰冰的文字上。
现在让秦宜禄来谈,显然就留足了充分的商议空间。
放下帛书,赵基就问:“袁氏乱国,大將军有何举措?”
落座的秦宜禄坐姿端正,拱手回答:“大將军已征荆益二州精锐,將在八月初率平叛大军出宛口,临汝颖,进討陈国、两淮从乱之贰臣。另有一路,將由刘镇南督率自长江而下,匯合黄祖、华歆各军,直捣丹阳,断袁术与江东联繫。”
“还算合理,只是刘表若兼有荆扬二州,朝廷如何能制?”
“回大司马,大將军欲以豫章郡守华歆领扬州刺史。大司马若是同意,还请发书雒都,使门下省诸公早早决议,颁发詔书。”
“不妥。”
赵基直接反对:“华歆有清名,能治豫章,不等於他能集合江东士民,与刘表、袁术相抗。我以为,刘繇病故之后,当遣宗室贤良奔赴江东,以领扬州。”
顿了顿,赵基解释说:“我信不过华歆。侍中刘艾,或者新入朝不久的刘惠,皆是良选。”
其实赵基也想把刘备塞到江东去,又怕刘备一飞冲天。
徐州就很好,刘备很难捨弃徐州,用徐州这块没肉的干骨头吊著刘备,能省心很多。
听了赵基的提议,秦宜禄就说:“若是以宗室贤臣领扬州,想来天子也是乐於见到的,大將军也不会反对。”
紧接著秦宜禄就问:“不知大司马督率討袁军何时出关?”
“就与大將军相互呼应,待暑气消退,他举兵出宛口,我督率吏士出虎牢关,向陈留进兵,自汴水而下。若是袁绍、曹操作乱,我为大將军一力挡之!”
赵基不想在这些细节上扯皮,反正他是不准备与吕布联军作战。
各打各的,反而都能有不错的发挥。
秦宜禄感到这次出使十分顺利,面露感激之色,再次拱手:“外臣明白了,再无疑虑。”
“嗯,待雨水停歇,你就出发吧。”
赵基扭头看边上一名书吏:“带他去我马厩,除了月里黑外,余下良驹任选两匹。”
秦宜禄更是惊喜,拱手长拜:“谢大司马赐马。”
“你我两家实乃一家,何必如此见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