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无言以对(2/2)
连守户之犬都不如。
面对一条疯狗,真没必要去较真,等对方这股疯狂的劲头过去了,那离死也就不远了。
这不仅仅是孔融一人的看法,也代表著公卿、天子的主流意见。
袁术造逆,那个时候天子尚且不著急,更別说是现在叛军势头被遏制,並遭受赵基的重创,这种情况下叛军各部军心慌慌各思退路,已不足为虑。
所以天子、公卿们真不著急,又何苦冒著得罪吕布、赵基的风险,来出面斡旋、庇护曹操?
这次出手,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引发赵基、吕布的报復。
最可怕的是,当公卿、天子鼓足勇气尝试介入、调停战爭时,却被赵基、吕布无视这对天子威仪的打击是致命的。
调停之前,没人知道能不能成功,都默认天子有这个影响力,自然会敬畏天子、汉室朝廷的影响力。
可调停失败,对天子威望、朝廷影响力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易地而处,公卿们自然不乐意去赌,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不管输贏都是亏。
因而以曹操的理智来说,他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公卿、天子那里。
对公卿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朝廷秩序,时间沉淀数年,公卿与朝廷的影响力就能快速恢復。
对天子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不具体执政的天子,自然不可能犯错。
这些年各地灾难再多,也不会有人迁怒、怪罪於天子。
因而天子虽然已经冠礼元服,可没必要急著夺权亲征,再拖三五年,天子的希望更大。
不能指望公卿、天子,也不可能求赵基抬手放过,总不能去求吕布?
荀或心思百转,看完军书后转给郭嘉、程昱与丁斐阅读,这三个人也都是为难之色。
如今真的是进退两难,这一步退了,就等於政治死亡,还不如豁出去跟赵基拼一把。
这样就算输的再惨,也会让袁绍、天子、公卿、天下人知道己方敢於跟赵基这样的权臣作战。
就算军队元气大伤,遁回河北,袁绍依旧会视己方为肱骨、臂膀。
如果政治死亡,坐实了与袁术谋逆的罪证与舆论,就算带著军队全须全尾撤回充州东部,那肯定会引发內部的动乱。
甚至就连袁绍都会嫌弃曹操恶名沉重,怕影响到自己,会主动与曹操切割。
这四人沉默中,曹操声音干哑:“形势危急,诸位是何看法?文若先说,出兵討陈国逆臣本就是文若力荐,如今赵基存心不良,该如何是好?”
家属人质已经在袁绍那里送了一遍,现在就是想给吕布或赵基进献人质,也缺乏余地。
这个问题太难了,荀或也卡在了那里。
如果没有袁术造逆这么一回事,他们也没有举兵討逆-那么赵基派来的使者,直接杀了就行了,哪有这么多顾虑?
可袁术造逆了,而他们还距离赵基很近。
军队撤是可以撤的,可成本代价太高,高到曹操寧愿带著军队去赌赵基的勇气,以及不要脸。
其实,论道德底线·曹操这里做坏事,多少有一点点心虚。
而赵基真不一样,见多了两千年积累的道德破下限的烂事,虽然拥有高於平均线的道德;可他的道德上限高,下限也出奇的低。
例如眼前,赵基寧愿提前弄出『莫须有』,也能心安理得的弄死曹操。
曹操有什么办法?
荀或、郭嘉等人又有什么办法?
这也是朝廷在中原最大坏处,身为汉臣,自然要被朝廷一方的权臣拿捏,
赵基、吕布控制朝廷,跟你讲道理、按规矩办事时,你的那些计谋才能有施展的余地。
当吕赵二人寧愿耗费汉室社稷的公信力也要乱搞,那很多计谋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立足、施展。
曹操见四人沉默,感觉有人想出了破局主意,可能这个主意太过於阴损,不便於当眾讲述。
曹操无奈,只能说:“吕赵二人擅权,我倒要看看,此二人究竟是何等猖獗模样。”
没办法,只能奉令,按看赵基安排的去做。
否则戴著內通叛贼的帽子,那就真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