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挣钱了(2/2)
掛上电话后,赵坤不但睡意全消,更是从床上跳起来,对著空气一顿输出。
赵晓丁还在呼呼大睡,王晓帅被赵坤打电话的声音吵得睡不著,听了一耳朵,好像是赵坤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的那部短片卖了不错的价钱。
不由问道:“你那短片卖了多少钱?”
这种事情没啥可隱瞒的,赵坤朝他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
“八万?”
王晓帅儘量往大里猜。
赵坤点点头,又摇摇头。
“什么意思啊?”王晓帅一头雾水。
“美金!”
“臥槽,八万美金!”
王晓帅的眼睛瞬间瞪得跟铜铃似的,满脸不可置信,同时內心泛起浓浓的妒忌。
这货声音大的把正在酣睡的赵晓丁也给吵醒了。
“什么美金啊?”
虽然老美早已放弃了金本位,但现在的人们还是习惯把美元称为美金,是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幣依旧具有极大的避险和保值属性。
这不,隨著这几年国內价格闯关,美元兑人民幣的匯率从去年的1:3.7跌到了今年的1:4.75。
这里多说一句,美元最早在中国被称为美刀,就是美国doler的音译,这个称呼主要是在民国时期流行。
真正被称为美金,是布林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和黄金掛鉤成为世界货幣之后。美金在国內被真正意义上广泛传播,其实是在78年改开之后,这个称呼一直延续了將近三四十年。
这也代表著当时国人对美国的仰望,
直到中国经济一飞冲天之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新凝聚,大家重新开始用“美元”称呼,逐渐放弃“美金”这个溢美之词。
赵坤刚来那一会儿,听大家张口闭口都是“美金”有点不习惯,但时间久了也就同化了。
还有就是后世那些民国背景的影视剧里动不动就是“美金”啥的,其实都是扯淡。
“《黑洞》卖了八万美金。”王晓帅脱口而出道。
不知道为什么,王晓帅特別想看赵晓丁知道《黑洞》卖了这么多钱是什么表情。
人嘛,总会有阴暗面的。
妒忌往往就会放大內心的阴暗。
虽然赵坤是《黑洞》的编剧、导演,还是自掏腰包的,可类似赵晓丁这种的主创人员也是有功劳的,眼瞅著白的银子摆在面前,难道让赵坤一个人独吞不成?
赵晓丁会不会因此和赵坤闹起来,或者赵晓丁的心里会不会埋下疙瘩?
也许是以己度人吧,总之王晓帅此时极力隱藏自己內心妒忌的同时,多少还抱著看戏吃瓜的心態。
这就好比《哪吒2》破了百亿票房之后,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导演饺子能分多少钱一样。其实吃瓜群眾巴不得饺子被盘剥,然后义正言辞地出来谴责资本,以满足內心对资本的妒忌,以及所谓的“正义感”。
只是赵晓丁的反应多少让他有点失望。
只见赵晓丁先是一愣,可能还没睡醒,一时没反应过来,但继而就从床上蹦起来,满心欢喜道:“我靠,坤导,牛逼啊!不行,你得请客,得请大伙儿吃顿好的。”
“去去去,这钱还没到手呢,请什么客呀?等回京城后再说。”
赵坤跟赶苍蝇似的,心里则在暗暗盘算这次自己能够分多少。
从柏林回来之后,赵坤已经和学校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就是以香港梦工厂影业公司的名义和青影厂合作,借用青影厂的厂標和拍摄器材,由青影厂协调人员和后期製作事宜,其余的投资、策划、导演等全部由香港梦工厂负责。
说白了,就是香港的梦工厂负责掏钱主控,青影厂负责辅助性的协助,这跟以往的合拍片,比如《少林寺》、《火烧圆明园》、《木袈裟》等,可谓一脉相传。
当然作为学校的一员,赵坤不可能像以往的香港电影公司那么压榨內地,连吃个盒饭也要分三六九等。
人员费用那一块,梦工厂全包了,最后的收益和青影厂二八开。
青影厂二,梦工厂八。
如此一来,青影厂不但能保证最基本的收益,比如拍出来的电影被中影收购,最低標准就是五十方,二成收益就是十万,相当於青影厂卖出一个厂標的价格以及器材租赁的费用。
而且万一赵坤拍出来的电影爆了,青影厂同样能名利双收。
这种利益分配,从明面上来看,好像青影厂占了便宜,梦工厂吃亏了。
但俗话说吃小亏,占大便宜。
亦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总之,赵坤寧可吃点小亏,以换取一份安全和保障。
如今《黑洞》的海外版权卖了八万两千美刀,换算成人民幣大概三十八万多,四十万不到的样子,扣除中影方面的发行和拷贝费用,能够到手三十三、
四,再跟青影厂二八分成,梦工厂方面能够分得二十七左右。
如此一来,拍摄《穆稜河畔》的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