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剪辑(2/2)
比如服装车间的给人做衣服。摄影车间和化妆车间的常常联合起来给人拍gg,忙活新娘化妆,婚庆、开业摄影等活动。
还有布景道具车间的都在车间里给人打家具,不光手艺好,而且价格还实惠。
赵坤第二天拿著图纸去道具车间跟几位老师傅一说,完全没有问题,半个月搞定,甚至连木料都不用买,意思一下,付五百块钱就行。
得,大家都在社会主义的羊毛。
五天后,胶片终於洗好了。
赵坤了两天时间,仔仔细细將洗好的胶片看了一遍,拍虚的镜头不少,但好在他有先见之明,每个镜头都保了一条,勉强够用,不至於说还要补拍。
然后就是剪片子。
剪辑对於一部电影的成败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剪辑的艺术。
对於一名导演来说,一部电影能否作为自己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是否保留最终剪辑权。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佳剪辑奖”在行內一直被认为是“小最佳影片奖”。
赵坤上辈子都是自己亲自剪片子,一方面他要保证自己的作品完全体现自己的意图,说白了就是不信任所谓的剪辑师。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所处的是数码时代,各种剪辑软体都有强大的视频编辑、调色、音频处理和视觉特效功能,只要掌握了视频剪辑软体就能非常熟练地剪片子。
但现在是胶片时代,胶片剪接工序极为复杂,需要很高的剪辑技术。
比如两个镜头的组接,保证镜头之间接的严丝合缝,必须要准確地找到剪辑点;再比如剪辑师还要有能力弥补现场拍摄时出现的种种瑕疵甚至是不足。
上次的《黑洞》因为只是一部只有三半分钟的短片,赵坤凭著自己三把刀的手艺勉强能应付,但对於剪辑一部长片来说,就让他力有未逮了。
为此,他特意通过郑老师的关係,请出了一位已经退休好几年的老师傅。
青影厂,剪辑室。
一个微胖半禿的白髮老头,穿著白大褂,戴著一副白手套坐在剪辑台上,眼上架著修表匠的放大镜只听见“咔”一声,一刀下去,准確地落在剪辑点上。只见他左手腾空一甩,把长长的一段胶片拋到空中,站在他身后的赵坤赶紧伸手接住,把片子放进旁边的片篓子里。
同时嘴里还恭维道:“老爷子,您这一手真是又快又帅!”
老头虽然没有声,但眉毛挑了挑,嘴角微微一翘,显然很受用。
赵坤见状,马上乐呵呵地凑上去,指著分镜头脚本道:“老爷子,我觉得这里应该加一段穆稜河的雪景,可以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在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雪景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寒冷,也象徵著人物內心的冷漠和孤独。”
老头停下正在擼片的动作,仔细思索了一番,才轻轻“嗯”了一声。
赵坤趁热打铁,赶紧又翻到下一页,道:“这里是不是可以加一段闪回?”
老头看了一眼,很乾脆道:“不行!
2
“老爷子,我觉得可以,这个镜头在现实和回忆的场景来回切换,可以设置悬念,丰富故事的层次感—“
赵坤虽然一开始是以商量的口吻,但之后的话明显很坚持自己的想法,滔滔不绝地试图说服眼前这位老头。
老头皱著眉头,不耐烦地把脸別过去,嘟囊了一声“噪!”
但还是从旁边的片盒里找到镜头素材,按照赵坤的说法,准確地找到剪辑点,放到剪辑机上,正要一刀下去的时候,就听见赵坤喊道:“停!”
老头动作一顿,异地看向旁边的赵坤。
心里不太托底的赵坤此时道:“老爷子,您怎么不说说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