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赵季平(1/2)
第135章 赵季平
没有数字文档,没有电脑,电影剪辑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
剪辑操作首先要找到精准的剪辑点,剪断胶片和同期声的磁带之后,需要用透明胶带將连接的胶片和磁带粘合起来,
而且每次被剪断的余片都要非常认真详细地做好標记。因为如果剪多了,就要在余片中重新找回一些画面和声音添加回去。
所以需要在剪辑前对剪辑的不同画面非常熟悉,並且有构造剪辑节奏非常强的时空想像力。
否则像后世电脑中剪辑那样来回尝试改变,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不夸张地讲,如果按照后世剪辑软体那样,用手工操作,可能三个月都剪不了一部电影。
傅正义老爷子虽然早已年过六旬,但眼不、手不抖,对空间和时间的敏感度极高,每一刀的剪辑不是在机器上而是在他的脑海里,所以极少出现在余片里反覆倒腾,需要返工的场面。
电影剪辑一般分为五个步骤,粗剪、精剪、作曲选曲、特效录入製作和配音合成。《穆稜河畔》几乎没有特效镜头,特效录入製作这个流程可以忽略不计。
自前赵坤和傅老爷子已经进行到了精简阶段的尾声。
和傅老爷子合作的过程中,赵坤不但学到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包括后世通过电脑剪辑无法涉及到的知识。
这么说吧,通过这次合作,让他大开眼界的同时,不敢小这个时代的电影人,或者说充分领略了当今电影人的工匠精神。
以前他一直觉得原版已经足够优秀了,虽然剧本上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编,但镜头语言和后期製作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
但通过傅老爷子手中的剪刀,他恍然发现原来是可以更好的。
除了保留原版中大量的闪回剪辑特点之外,在细节上做了很多处理,使得部分画面变的更加紧凑。
比如片中有两场打架的戏,前者在省城,“你瞅啥”,“瞅你咋地”,“你有病吧”,要经过好几个回合的言语拉扯之后才扭扭捏捏地打了起来。
而后者在鸡西的小酒馆里非常乾脆,一言不合就动手。
其实两场戏拍的时候都差不多,但通过剪辑后,你就会发现高启盛不能原谅自己,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干架才能让自己好受一点,只可惜在大城市实在不能痛快的打仗,只有回到那个最初让他跌倒的地方,乡亲们的铁拳才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猛烈撞击。
这两次完全不同的干架,几乎就把高启盛这个人讲明白了,第一次干架只是让观眾认识高启盛这个人,而当你看到第二次干架后拖著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家里的高启盛,你才会明白生活对於这个人来说有多么的绝望和操蛋。
至於说之前赵坤通过张燕的反馈,发现自已忽略了普罗大眾的感受,但经过这段时间不断的擼片,他也想明白了,这註定就是一部精英电影,诉说的就是一个精英所津津乐道的悲剧。
有一位浙江周树人,原名鲁达字绍兴的作家曾经说过:悲剧是將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实还有后半句:喜剧是將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和喜剧就如同两块面对面的镜子,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就是普罗大眾都能接受的喜剧,但如果你沉溺於喜剧,那就是悲剧。
电影中的高启盛没有再选择自杀,原版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1con’tbeat
it”,最好的中文翻译就是高启盛常说的那句台词“我迈不过去这个坎儿”。
说白了他就是站在悲喜之间弥留,静静地等待,等待看自己慢慢变老。
“哈,大功告成!”
终於完成了精简,赵坤顿觉神清气爽,一脸兴奋地对傅老爷子道:“老爷子,明天咱们一起看看效果。”
傅正义也是长舒了一口气,自从退休后已经好几年没有没有进行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神情疲惫,但精神却很好。
他摆摆手道:“效果我就不看了,不过这作曲和配音你得抓紧了。”
作为一名资深的剪辑师,当剪辑完成之后,电影的画面已经牢牢地刻在他的脑海中,看不看无所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