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风格迥异(1/2)
第238章 风格迥异
开场便是两个动静结合的长镜头。
还是那句话,外行看热闹,內行看门道。
普通观眾看到车水马龙的路口,一眼就认出这是油麻地的十字路口。但被邀请来的影评人眼晴不由一亮,习惯了香港电影那种平庸的短镜头和蒙太奇组合,明显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一位鬼佬操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对旁边的《电影双周刊》的主编舒琪道:“这两个镜头非常老道,有新浪潮电影的影子。”
舒琪推了推眼镜,点点头,表示同意。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了,作为上次出席柏林电影节香港代表团的一员,此时他的心情很复杂。
除了香港《电影双周刊》的主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香港电影发行公司一一创造社的老板,他去年曾为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做过海外策划,尤其当《悲情城市》勇夺金狮奖之后,收益颇丰。
之后他文看上了由壮的《大太监》,並且揽下了其海外发行的车任务,试图复製《悲情城市》的成功,结果显而易见,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所谓的收益就连去柏林的车马费都不能报销。
说实话,他一开始就没看上同时入围的《穆稜河畔》,参加展映的这部《饮食男女》
那就更不必说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能拍出什么好电影来?
就算他得过上届短片单元的金熊奖,但短片和长片完全是两个概念好伐!
他当初之所以这么篤定,源自於他在做影评人之前,既做过编剧又当过副导演,后来还亲自执导过电影。不像后世的那些所谓影评人,光会放嘴炮,却没有一个人敢说我行我上的。
正是有过这样的经歷,才使得他非常清楚,想要拍出一部好电影有多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不看好初出茅庐的赵坤,而是选择和经验更丰富的由壮合作。
结果赵坤执导的两部电影,《穆稜河畔》携最佳导演奖之势狂揽一百零七万美刀的版权收益,如今正在首映的《饮食男女》更是斩获一百四十多万美刀,而他所看好的《大太监》才区区五万美刀。
不说肠子都快悔青了吧,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小看了这位年轻的导演。
所以说经验主义害死人说白了就是你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天才。
紧接著便是长达五分钟做菜的镜头,在轻快的中国传统丝竹音乐中,煎炒烹炸、溜熬燉,一顿操作猛如虎。
光是听那叮叮的动静,热油滋啦滋啦,热汤咕嘟咕嘟,就能让人口水直流。
一饭一蔬,顛勺倒铲,那都是人间百味。
尤其配以各种哨的分切和正反打镜头,让舒琪身边的鬼佬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喷喷感嘆。
这个鬼佬和ua院线的老板纪爱华一样,都是美国籍的犹太佬,中文名字叫方保罗。他本科毕业於美国的布朗大学,后又在南加大获得美术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到中国留学,
在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以研究生的身份研究中国电影。
之后定居香港,从事电影评论及幕后工作,目前是《南华早报》影评栏目的专栏作家。
《饮食男女》这部披著伦理皮的美食电影非常符合他的胃口,尤其电影中所展现的中西方文化的衝突更是让他由衷的感嘆。
很简单,香港就是一个充满中西方文化衝突的地方。一方面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伦理烙印,另一方面又深受西方文化的衝击。
但是却从未有哪部电影能够充分展示发生在这里的这种中西方文化的衝突。
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部文艺片剧情却並不枯燥,人物鲜活,美食诱惑,出人意料的反转,让人忍俊不禁。
方保罗一边看一边已经忍不住打起了腹稿,此时如果让他化身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话,那他一定毫不犹豫地给出两个大拇指。
而此时坐在不远处的汤太徐风,除了和方保罗的一样的惊嘆之外,更多的是疑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