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开创新题材(2/2)
“看完了。”
“感觉怎么样?”
“我觉得如果要改编成剧本的话,可能幅度比较大。”赵坤沉吟道。
徐风突然意识到对方是创作型导演,《穆稜河畔》和《饮食男女》都是他自编自导的,忙又道:“那有时间聊聊,我把李碧华也约出来。”
“呢—有时间我先授一授,搭建一个框架给您看看。”
说实话,赵坤对《霸王別姬》的这位原作者有点排斥,主要是源自於小说中大篇幅地对人道洪流时期的描写。
总感觉有点不切实际,而且情绪大於理性。
想想也是,一个生於香港长於香港,从未经歷过这一段的女作家,仅凭道听途说,首先就不客观,强调暴力,流於表面,更多的是强调一群暴徒施加的迫害,却没有涉及到深层次问题,缺少对这一时期人性的刻画。
很简单,只要將自己脑海中的电影情节和小说做一下比较,高下立判。
所以,他並不需要和这位原作者交流什么。
“那太好了!”
徐风高兴的同时,也get到了赵坤的潜台词,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难免有些不解。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等看过剧本的框架再说。
好不容易等影评人和嘉宾打完招呼,记者们一哄而上,纷纷將话筒对准赵坤。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部《饮食男女》显然开创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新题材。
从最早的邵氏的武打片,到后面的警匪片、黑帮片,到当下正流行的鬼片和赌片,
《饮食男女》儘管是一部文艺片,却以一个全新的题材横空出世,无疑就是一个全新的热点。对新闻的捕捉能力相当敏锐的香港记者们自然不会放过。
赵坤早有准备,结合电影剧情,围绕美食和情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大谈特谈。
其实,美食片作为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百齐放的时期也曾火过一段时间。
最早的便是于仁泰执导的《伙头福星》,之后还有《金玉满堂》、《功夫厨神》等等,当然最著名的当属周星星的《食神》。
突然有一个记者冒出来提问:“赵坤导演,请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正式来香港发展?”
这话怎么说呢,这个记者提问时明显带有居高临下的口吻,但可以理解,毕竟现在香港电影如日中天,像李连结这种来自內地的武打明星早就已经在深耕香港市场了。
“目前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大家可能不了解,我现在的身份除了导演,还是北电导演系的教师,这次来香港还特意向学校请假了呢。
当然我也非常喜欢香港,要不然像我这种既不是来自广东的大陆仔,也不可能用广东话和各位交流。”
赵坤言辞幽默地做了回应,当然电影在这边少不了还要討好一番。就跟后世大批香港人北上討好內地观眾一样,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是最起码。
“我注意到《饮食男女》的出品方是香港梦工厂影业,而这家公司恰好在你的名下,
大陆充许你作为一名北电的教师来香港开设电影公司吗?”
显然这位记者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多少还带了点不怀好意。
赵坤坦然道:“那当然可以,內地也在改革开放嘛,就像现在很多香港商人去大陆做生意一样,我也可以来香港开电影公司。说到底,我们都是一家人。”
自从《中英联合公报》发布之后,香港有很多人因为担心97到来而选择移民,如今移民潮早已降温,更有回流的跡象,香港的房价正在缓慢地回升就是明证。
不过他不想和那位记者过多地扯有关政治的问题,电影只要涉及到政治那就是雷区,后世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其实《霸王別姬》所涉及的內容又何尝不是雷区,只是当下形势还相对比较开放,要是放到后世,枪毙你三百回都嫌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