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感性的哥哥(2/2)
“让人感觉特別洒脱,而且广东话也说的特別好,我记得你好像是上海人吧。”
赵坤笑道:“准確的说是东北人,我生在东北,长在东北,85年考上北电才来到京城。我父亲是上海人,所以我还会说上海话。”
哥哥不由惊讶道:“那你的广东话怎么会说的这么好呢?”
赵坤见哥哥不吃,快速消灭了碗里的咖喱鱼蛋,拿纸幣擦擦嘴道:“隨乡入俗嘛,既然我来香港拍电影,必须要学会这里的语言,更加方便交流嘛!”
说著,他笑著开玩笑道:“其实我一直觉得我的语言天赋很棒,学起来特別快。”
其实哥哥和他交流的时候,至始至终都在使用普通话,毕竟是歌手,粤语歌、国语歌切换自如。
儘管听起来较大部分的香港人都要標准,但总归会带有一些广东口音。
说著,赵坤用若有所思的眼神迎上哥哥的目光道:“所以,荣哥,你真的想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我建议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確切的说学好京城话。”
哥哥眼晴一亮,忙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段时间我正好有档期,我打算去京城待上一段时间,除了学语言,我还要学京戏。香港这边虽然也有京剧班子,但总归在京城好像更加正宗,而且还有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
说实话,看著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满是那种天真无邪,充满童真的眼神,要是换个人,保不齐赵坤会掉一地的鸡皮疙瘩。但对於眼前的哥哥,赵坤却带有一种欣赏,讚嘆,
乃至一种淡淡的忧伤。
“对了.—.”
说著,哥哥將包里的剧本拿出来道:“你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我都看了,尤其剧本仔仔细细读了两遍,感觉特別好。尤其是第二场戏,开篇的这段话『严冬寒冽,雪飘零。
枯树红墙前的市场热闹纷乱,人群熙攘拥挤,叫卖吆喝声喧响,夹混著断续的鞭炮声。
年关刚过,这里呈现出一派乱世中繁忙与苟安的景象。』
就这一段,一看就特別有意境,画面感十足。我当时看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有种看《红楼梦》的感觉。”
赵坤嚇了一跳,连忙摆手道:“哟,荣哥,这可不敢当!”
然而哥哥却一脸认真道:“我一点都没有夸张,你比如《红楼梦》里写秋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八个字,秋意顿出。
然后写中午大观园的园景,“赤日当空,树荫合地,满耳蝉声,寂无人语”,十六个字,夏景如在目前。
你的这段话同样有《红楼梦》的意境。”
听到哥哥这番话,赵坤不由暗暗汗顏,对不起了芦苇老师。
与此同时,也不由对哥哥刮目相看。能够读懂《红楼梦》,还能將里面的描写脱口而出的,那绝对是有文化的表现。
说实话,赵坤两辈子读《红楼梦》读了好几遍都没能读下去,最后还是强迫自己看完的,至於看的是什么,如今让他说个子午卯酉,肯定是一头雾水。
哥哥显然是个特別感性的人。
赵坤只能又谦虚了几句,赶紧言归正传道:“荣哥,咱们还是聊聊剧本吧。”
“哦,好!”
关於剧本,哥哥的最大疑问无疑就是程蝶衣小时候为什么是六指?
这是原著小说中所没有的情节。
赵坤仔细帮他做了解读,这是一个极端且犀利人格呈现,童年的程蝶衣眉清目秀,男生女相,美的不可方物。本是演旦的好料子。可惜生有六指。母亲艷红只能帮他断指,
他的命运从这一刻就是被选择的完了,还有程蝶衣最后自杀的情节,小说中是自杀未遂,剧本里是自杀了。
关於这一段的解释,赵坤真的很志志,儘量从剧情的发展来谈,只是在涉及人物时儘量婉转。
哥哥听的很认真,甚至还拿出笔来在剧本上做著註解,直到赵坤讲完,他再次露出他那充满阳光的標誌性笑容道:“好了,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会执导这部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