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好饭不怕晚(1/2)
第314章 好饭不怕晚
相比寒冷的柏林电影节,这边气候宜人,海风拂面,还有那一望无际、孕育欧洲文明的地中海。
而且这边的红毯要更长,身穿礼服的女明星们在红毯上爭奇斗艳。
“侯导!艺谋导演!巩丽姐!”
当一行人来到红毯区正好遇上《大红灯笼高高掛》剧组,此时的张一谋还没有习惯穿中山装,和侯孝贤一样都是一身黑色的礼服,戴著领结,瞅著神采奕奕。
巩丽同样是一身小翻领的黑色小礼服,里面蕾丝內衣,深深的事业线若隱若现,透著小心机。
赵坤少不了將身边的人跟三位介绍了一下。
没想到侯孝贤和梁佳辉、任大华都很熟。至於张一谋则带著憨厚真诚的笑容跟大家一一握手。
其实老谋子的情商还是很高的,他不像陈大导那么傲,见谁都是客客气气的。
至於巩丽嘛,瞅看盖丽和陈虹身上的高定礼服神情有些复杂。
如今的她虽然已经出演了两部获奖电影,今天是第三次出现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红毯上,但怎么说呢?
一方面是咖位还没有到那个份上,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源自於经济原因吧,没有穿正经晚礼服的她和盖丽、陈虹站在一起,不仅被完全碾压,甚至被衬托得有点土气。
要是搁以前,盖丽和陈虹看到巩丽和张一谋一定很激动,但如今她俩跟看赵坤也算是见过世面,显得得体矜持。
尤其是盖丽,原时空中被称为“小巩俐”的她,因为来到香港发展后,这个绰號大概率跟她无缘了。而且同为入围主竞赛单元电影女主角的她,此时对巩丽这位內地最红的女演员更多的是平视而非仰视。
倒是张一谋拉著赵坤嶗了几句《霸王別姬》筹备的事儿,他对赵坤多少有点羡慕。当初他为了避风头,和巩丽一起跑到香港混过。可惜那地方排外,没混出啥名堂,只好又回內地发展。
但人家赵坤却混的风生水起,不但挣了大钱,还拉来了三千万的大投资。他看过《霸王別姬》剧本,还托人从香港带回来原著小说,两相比较,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小师第真的是有才华,多少有点悍悍相惜。
面对张一谋的示好,赵坤当然很愿意接受。
开玩笑,那可是国师啊!
而且別看他一脸憨厚,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非常清楚自己定位,身段非常柔软,且善於妥协。
等候的时间不长,不多时便大家便先后走上了红毯。
不得不说,这次威尼斯电影节还是充分给予赵坤这位柏林最佳导演充分礼遇的,就比如这次带来的《八仙饭店》,按道理是没有资格走上开幕红毯的,但当组办方得知后不光特意送上了请柬,还专门帮忙安排了一间影院用於放映。
基本上和那些正儿八经报名参展的电影是一个待遇。
赵坤当然是投桃报李,就在刚刚接受媒体採访时,將威尼斯电影节大大盛讚了一番。
这边的记者比柏林要多得多,黑压压地挤在红毯两旁,端著长枪短炮,到处都是“咔咔”的声音,闪光灯亮成一片。
“赵坤导演,盖小姐,还有那位小姐,看这!看这!”
虽然说的是广东话,但大家都能听懂。正在摆pose的陈虹下意识地翻了一个白眼,什么叫那位小姐?
好在身边的盖丽赶紧拉了闺蜜一把,两人一左一右,站在赵坤的身边面对几位香港记者的镜头。
陈虹也只得露出得体的笑容。
那几个香港记者拍完之后,又赶紧招呼梁佳辉、任大华等人。
拍完照后,大家晃晃悠悠通过了红毯,走上台阶,接受主席迎接,然后步入会场。
开幕式的套路都差不多,主席致辞,介绍评委会成员,然后便是开幕电影,
只是今年威尼斯的开幕电影有点特別,是一部法国和苏联的合拍《蒙古精神》。
如果赵坤没有记错的话,原时空中就是这部电影斩获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一开始他还颇为期待,但整体看下来却大失所望。
电影讲的是一个在中苏边界做生意的苏联人谢尔盖因迷路和蒙古牧民责巴一家相识相处的过程,以及贡巴在妻子的劝说下进城买安全套的故事。
电影片名虽然叫蒙古精神,但影片中没有任何展现,而是始终被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气氛所笼罩。
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对比蒙太奇隨处可见,让观眾看到了贡巴所代表的落后传统民族和谢尔盖所代表的先进文化之间的强烈衝突,
当电影看完之后,赵坤多少有点理解了。之前说过本届电影届的评委会,除了一位美国演员之外,其他都来自欧洲主流国家的导演、演员、製片人和影评家。
他们对蒙古这个民族都有种复杂的心理,毕竟在中世纪整个欧洲大地对蒙古铁蹄闻之色变。
至今在欧洲语境將蒙古作为野蛮和扩张的代名词。甚至还將野蛮和扩张充分实践的老毛子视作他们血液中的蒙古基因在作票。
如今蒙古早已落后,他们的內心难免有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復仇的快感,將这种落后视作是一种艺术,来满足自己所標榜的悲天悯人的情绪表达。
相比之下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掛》居然屈居这部电影之下,赵坤多少有点为张一谋鸣不平。
不过继《红高梁》和《菊豆》之后,都是描述民国时期中国乡土社会的题材,对於老外来说多少有点审美疲劳。
多说一句,这部《蒙古精神》的拍摄地就是在中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一个苏联导演拿看法国的投资,在当下尷尬的时代背景下到中国的呼伦贝尔拍反映蒙古特色的电影,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的。
可如果非要说中国的蒙古和当时一地鸡毛的苏联有什么相通之处的话,那就应该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陨落的嘆息吧。
相比忙碌的柏林电影节,来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更多的是像度假。
无他,这边的电影交易市场很冷落,基本上没啥片商,看摊的小霍也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黑色通缉令》和《八仙饭店》因为还未首映,压根就无人问津。倒是在柏林电影节上亮相过的《穆稜河畔》和《饮食男女》陆陆续续又多卖了几个国家的版权,进帐了二十多万美元,至少这一趟的开销可以报销了。
9月7日,《八仙饭店》终於在电影节上亮相了,有了主办方的帮忙,媒体专场、新闻发布会、首映典礼,一样都不少。
更何况现在的赵坤压根就不差钱,场面搞的越大越好。不过像后世那种国產电影赴欧洲参展,动不动就包下一个古堡,召开盛大的宴会这种,赵坤还是力所不及。
头一回来参加电影节的邱里涛和任大华都很紧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