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赵导的风格(2/2)
对了,他还有个女儿叫张琰琰,江湖人称“四火小姐”,也算是女承父业吧,口碑都不太好。
赵坤从葛尤手里拿过一顶做工考究的礼帽,这顶帽子是剧组特意在王府井大街上的盛锡福帽店定做的。
也算是传说中的京城老字號,当然不会像后世一顶草帽价值六千美金那么夸张。
不得不说,有些导演的吃相真的很难看,专门在这方面动脑筋。
赵坤將礼帽往头上一戴走到门口站立。
不用吩咐,英达和两位北影剧团的演员各自落位。
门框不大,这是一个典型的画框构图,显得很拥挤,但英达等三人很有经验,除了各自露脸之外,站位也错落有致,表现出各自的等级地位。
隨著王睿比划出一个“0k”的手势,赵坤一秒入戏,面带矜持地微笑,摘下头上的帽子。
一旁饰演助理的那位马上接过赵坤手里的帽子。
赵坤在进门时,另一只手始终轻轻撩起长衫的前襟。
“进门,寒暄,噠噠噠,走到这里注意了,椅子是斜的,上面还搭著一条段小楼卸妆时隨意上面的一条披肩。你这样,动作幅度不要大,伸出两根手指头轻轻一拨,就把披肩拨到地上,以示袁四爷对段小楼饰演的霸王,或者说段小楼本人的不屑。
然后,王老师您不等赵坤说完,那位饰演助理的北影剧团演员,已经先行一步,身形灵敏的將椅子摆正。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纵然是龙套角色,但人家走的却是小四方步,特別符合大人物身边助理的这个身份。
毕竟袁四爷除了出身显赫之外,还是一个资深戏迷,对戏曲相当有研究,那么这样的人在仪態和为人处世方面必定是守旧的,身边的人当也是如此。
这点赵坤之前没有专门强调过,但演员显然注意到了,赵坤不由暗自点头。
这些细节,观眾在看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却是一部好电影构成的必要元素。
然后赵坤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轻轻撩起后襟坐下去。
从助理摆正椅子到赵坤坐下去,所有动作都是一气呵成,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卡顿。
接著便是赵坤的坐姿,微微侧身,整个人显得优雅、放鬆。
“四爷,您看清楚了吗?”
赵坤抬头隨即恢復过来,看著葛尤道:“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紧,不够放鬆。你是出身名门,一掷千金的袁四爷,內心对所有人都是俯视,表现出来的不是刻意迎合,更不是巴结,而是礼贤下士。”
赵坤在拍戏的过程中,习惯性启发演员的发散思维。
演员在表演走姿、语气的时候,有些时候很难抓住角色的那点韵味,这就需要导演来进行启发。
这个时候,赵坤就会亲自上场来给他们讲戏。张国荣、张丰易和葛尤三人在这部戏中,经常会被赵坤喊停,然后他下场给三人演一段,告诉演员,他需要的感觉。
葛尤可能还没有摆脱《编辑部的故事》里李冬宝的那种小人物的特质,对於袁四爷这个人物在细节上处理的不到位。
赵坤希望他能演出原版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袁四爷。
说实话,当年无论国內的金鸡,还是香港的金像以及湾湾的金马,《霸王別姬》都没有评选的资格,要不然最佳男配这个角色非葛尤莫属。
至於张国荣嘛赵坤看了一眼,已经画好了虞姬的妆容,坐在椅子上,双腿併拢,双手捧著剧本正在阅读的他,心里暗暗嘆了一口气。
从十一月下旬回到剧组之后,快要將近两个月了,每天除了学戏,就在这里待著,整个人沉浸在程蝶衣的人物状態中。
这种情况,怎么说呢?
有好有坏吧!
对於表演肯定是有好处。但对於演员本身的精气神,绝对是掠夺式的消耗。
赵坤能做的就是加快拍摄节奏,避免他入戏的时间过长而导致人戏不分。
好在如今张国荣沉迷的还不深,外部也没有媒体、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愿到时他能够儘快出戏,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赵坤可不想因为《霸王別姬》这部戏的缘故,导致他的玉玉。
(今天修修改改了好几遍,时间来不及,就这么多了。抱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