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烛龙,大龙潭(2/2)
总之,出了这深峡后,正如陈阳所说的那般,西斜的日头还未彻底落下。
金色的余暉晕染在大片的杉林、竹林之间,以才刚萌芽的嫩绿作为其点缀,
浩瀚的林海仿佛掀起了金色的波澜,置身於这美不胜收的景象中,心里自然愜意。
“天色已经不早,我看,咱们也就不夜探大龙潭了。”陈阳说道,“就在潭边找一处地方过夜,顺便寻些吃食,养精蓄锐一晚,明日再动手不迟。”
苗月儿听闻陈阳想要下水,便道:“师兄,你可將避水游龙甲给带来了?”
“没有。”陈阳说道,“但不妨事,以我如今修为,下水时掐个避水诀,应无大碍—-毕竟此来本是为了拜山,一切行李从简,准备得不充分也是难免。””
他的家当如今越来越多,自然不可能如之前那样都带在身上。
在向阳的一处空地上找了个好位置后,陈阳又砍伐了一片箭竹林,施展搬运法將其垒在一处,堆砌成了临时的竹屋。隨后,他又打了两只倒霉的野山羊,就著潭水扒皮洗净后以篝火进行烤制。虽说这趟进山,陈某人是这也没带、那也没带,但唯独用於烤肉的调料他倒是没有忘记,细细地抹匀在不断滴下油脂的烤羊身上,未过多久,便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先前狼妖元神要脱困而出时所生的警兆,不仅影响了武当周围,也令不少山中野兽受到了惊嚇。
使得如今在这大龙潭附近的野兽,都在掩藏著自身的踪跡,即便面对烤肉的诱惑,也没有轻易暴露行踪,更不会主动上门寻。
虽然是荒郊野外,几人却一齐渡过了个很是寧静的夜晚。
繁星点点间,残月如勾,斜斜地掛在天上,映入水中,几乎令人分不清天空、水面。
林木在微风中轻摇,沙沙作响,伴隨著虫鸣之声,仿佛一首温和的摇篮曲。
翌日,陈阳起了个大早,与眾人一起完成了例行的早课,便迫不及待地褪下衣物,赤著上身,跃入了仍有浓重寒意的早春潭水之中。
施展避水诀后,身边水势会自然分开,令使用者在水中的移动更加顺畅,而大龙潭的潭水又十分清澈,一眼下去几乎可望见底部,自然不会有太大危险。
未过一会儿,陈阳便潜到了大龙潭的底部,双脚踩在潭底的细沙之上。
他还没有使劲,便已感觉到脚下的沙土有些隔应,朝著两侧轻轻一扫,便將掩盖在其中的物事显露出来一一原来是两块碎片,看其材质,应是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製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於上古时便已被广泛使用。而陈阳脚下的这两块碎片,质地比瓷器粗糙些许,呈黄褐色,显然年头已经十分古老。但质地却十分不错,即便在水中泡了不知多久,仍保持著一定的强度,没有化为泥沙。
这便意味著,不知多少年之前,这大龙潭所在的位置,就有人族活动棲息。
考虑到神农架本身便是当年神农氏尝百草之地,这事倒也不算稀奇,只不知陶器的来歷究竟如何,又是否与白帝古陵有关?
將两块陶器碎片带上,陈阳继续在大龙潭底探索。
除却细沙外、四周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外表十分圆润细腻,於石头缝隙间、在潭水之中巡弋的鱼儿,见到陈阳这么一个有些来者不善的陌生人物,
早已尽数躲开。
选择了一处较为平坦的地面后,陈阳文取出了隨身的剷头,並朝看上方打出一道雷光作为信號,好令岸上守候的几人將作为铲杆的箭竹扔下。
站在潭底,陈阳深吸一口气,双脚仿若生根,竟是在这大龙潭的水底,又打下了一记洛阳铲。
泥沙柔软,铲子下得更是迅速。
未过多久,陈阳只感觉触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轻轻一触,便传来清脆的迴响。
这手感是汉白玉没错了。
陈阳露出瞭然神情一一这水底地下出现这等石头,要么是有矿產,要么便是有著使用了汉白玉作为建材的遗蹟。而所谓雕栏玉砌中的“玉砌”,指的正是这等材料。
且先不管到底是不是所谓的白帝古陵,已经可以確认的是,这大龙潭底下確有东西。
既然如此,察觉到彼处似乎也没有多深,陈阳也就不惜耗费些法力。
先將洛阳铲提出,接著又將食指、中指並在一起,指尖闪起灵光,於潭底泥沙之上细细勾画,观其形状,正是一张搬山派的震地神符。
符成之后,陈阳又一掌拍下,恰好落在符文上,法力自掌心匯出,搅动泥沙,將原本洛阳铲打出的垂直探洞进一步扩大,露出其深处之物的模样。
放眼看去,似乎隱约呈长条形状,只是泥沙浑浊,一时又难以看得真切。
隨著陈阳眼底金光一闪,他总算是看清了此物的形状一一原来是一人首蛇身而无足的奇特塑像,而那人面上的双眼也独具特色,与旁人都不一样,乃是竖著长的。
这般样貌,虽然有些丑陋,仿佛怪物一般,却正与《大荒北经》记载的烛龙外表恰好对应。
似乎,潭底之下有著大片的建筑群,而眼前这条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烛龙,则是类似於屋顶脊兽般的装饰物。
“看来这大龙潭,多半就是所谓白帝古陵的所在之处了-我也是蠢,怎会想不到那白帝的恩泽,其实指得乃是潭水?”陈阳心道:“能够令这般多的生灵白化,自然不会是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该是实打实的刺激—这老林子里一身白色的野兽,便是喝了这大龙潭的潭水,外表才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