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精品推荐 > 天子寧有种 > 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

第152章 皇帝的殊恩(2/2)

目录
好书推荐: 争雄十六国 后宫太卷,娘娘咸鱼后躺贏了 恶灵諮询师 上玉闕 从伏地挺身开始肝经验 身高198你给我马拉度纳模板? 海岛军嫂美又颯,高冷少校领证了 顾少清醒点,姜小姐现在是你小舅妈 还没穿越,我就有神级资质了? 前妻有喜,陆总请排队恭喜

人天生就是有喜恶亲疏的,皇帝再英明他也是人。对於帮自己坐稳皇位出过大力的李奕,柴荣確实是越看越顺眼。

李奕忙道:“没有陛下的提拔信重,就没有臣今天的富贵。臣唯有一颗赤胆忠心回报陛下,愿做陛下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马前卒!”

柴荣看著李奕,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缓缓开口道:“李卿,此次攻蜀之战,你居功至伟。出征前朕允诺你的厚赏自然也不会失言。”

对於李奕的具体封赏,皇帝早已和近侍重臣们议定,眼下也只是在朝会上正式宣布,补个流程而已。

当即便有近侍捧起詔书宣读起来。一通华丽辞藻的讚美过后,便就是实质的封赏內容:

“殿前亲军司马军都虞候、贝州防御使李奕,擢升为殿前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兼本州刺史,並转银青光禄大夫,加授上护军,检校兵部尚书。赏袭衣、金带、银器、繒帛、鞍勒马……”

李奕没想到皇帝倒是挺大方,直接把自己的头衔全给配齐了……本职、使职、兼任、散阶、勛位和检校官,武將的荣誉全家桶一个不少。

他不免在心底寻思起来:自己的军权属於差遣,本身没有具体的品阶。至於遥领的节度使则是加衔使职,其实也没有固定的官职品级。

兼任的本州刺史倒是实职官阶……不过昭武军位於蜀国境內,治所是在利州,也称为利州节度使。

这年头武將太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藩镇使职的位置不够用。很多加衔的节度、防御、团练等使都封到了国境之外。

所以晋升迁转的顺序就成了从境外到境內,再从小藩镇到大藩镇,最后或许遥领变实任,就这么一套流程。

但这对李奕来说暂时不重要。若单以官品来论,就算是上州刺史,也才从三品而已。

当然还可以用散官和检校官来定品阶。

银青光禄大夫是文散官从三品,检校兵部尚书则是正三品……那自己就应当是正三品的待遇了。

想到这里,李奕也觉得很头疼,唐代中期以来,官制变得越来越混乱,从武將大多兼领文散官,而將武散官制弃之不用,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而到了五代时期更是一团乱麻,乃至於最后催生出宋代那种史上最操蛋的职官制度。

眼见李奕有些出神,宰相王溥提醒道:“李都使,还不叩谢陛下盛恩?”

李奕这才反应过来,詔书已经宣读完毕,他连忙恭敬跪拜道:“臣谢陛下隆恩!”

“平身。”柴荣微微点头,又道,“朕已詔令敘封李卿之妻为常山郡夫人,封敕书文和一应赏赐,稍后会派人送到李卿府上。”

李奕闻言又连忙跪谢。

敘封这事他倒是了解,五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依例可以获得敘封邑號。

依唐制,官阶齐五品者,母、妻为县君;四品者母、妻为郡君;三品以上者母、妻为郡夫人;文武一品者母、妻可为国夫人。

柴荣勉励道:“李卿虽年轻却才干出眾,更难得的是忠心为国。望卿日后继续为朕分忧,尽心为大周效力。”

李奕拜道:“臣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此时此刻,他確实对柴荣怀有几分真挚的感激,皇帝待自己不薄,虽然是有目的的施恩,但得到的好处做不了假。

柴荣满意地点了点头,交代了一句在金祥殿设宴的事,隨后便对眾臣道:“今日议事至此,退朝吧。”

眾臣齐声应道:“恭送陛下!”

待皇帝离开后,李奕走出大殿,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丝坚毅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而前方的挑战只会更多。但他並不畏惧,因为他相信,只要忠於本心,便能在这乱世中走出一条属於自己的路。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李都使,恭喜了。”

李奕回头,见是宰相王溥,连忙拱手道:“王公。”

王溥微微一笑,道:“李都使年少有为,日后定能成为国之栋樑。不过这性子还需磨礪一番,攻蜀之战两次立下军令状,实在是莽撞了一些。”

李奕郑重道:“多谢王公提点,下官铭记於心。”

王溥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再多说什么,迈步径直离开。

望著对方的背影,李奕暗自沉思,真要说起来,他和王溥其实没什么交情。最初还是在整顿禁军之时,他藉助向训在中间搭桥,请来王溥派人帮忙清点名册。

但这远没有到让对方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的程度……当然也可以说王溥就是单纯的大公无私,谁对国家社稷有功他就发声捧谁。

不过李奕猜测真实原因,或许还有向训的缘故,毕竟王溥和向训私交不错,而向训又和自己走得近。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我男异能废柴,绑定女神枪系统? 女尊:没有龙王命,偏有龙王病 红楼:朕贵为天子,开后宫怎么了 模拟:身化烈焰后,青梅后悔终生 大学生创业,这不是有手就行? 庆余年之范家嫡长子 我成为权臣死遁后,皇上黑化了 重生42血染逃荒路 斩神:开局执掌命运,加入假面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