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过安稳日子的根基所在(1/2)
第122章 过安稳日子的根基所在
按照老葛的说法,今天在收购站遇到的这类型人,在十八站这里並不多,敢打鄂伦春人主意的更少,多是一些不了解情况走投无路的盲流,或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盘算。
当然了,也不排除一些惯於打家劫舍的强人,这种人,啥年头都有,碰到这种人,往往不动则已,一动就是死手,是得小心一些,財不露白。
卫淮也明白,就自己手里这笔钱,已经足以让很多人眼红生出邪念了。
眼下暂时没什么事儿,留下老葛看东西,卫淮领著草儿去了一趟十八站猎民队,结果,孟川、孟振邦、孟振华他们这些猎手都出猎,没能遇上,他只能將带来的东西,交给白依尔、艾和音,並顺带请他们转交孟振华那一份。
经过孟寿安那座木刻楞的时候,卫淮发现,里边已经住上別的鄂伦春人家了。
也不知道公社和生產队是怎么安排的,卫淮也不想过问,反正现在扎在依林林场,没什么人管,还能踏踏实实赚钱,就挺好。
要是呆在猎民队,他都不知道自己手头这点钱,得多长时间才能赚到手。
没有在猎民队过多耽搁,卫淮回到公社,去粮站买了些米麵粮油酱醋之类的东西,然后就在约定的地方,拢了堆小火烤著,等著林场採购的车子。
房子的事情,卫淮其实没啥想法,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孟振邦也清楚,终归是个外来者而已,本就不是他的东西。
但就这事儿,依然让卫淮心里觉得有些悲哀,他现在虽然掛了一个鄂伦春人的身份,但更像是一个游离在十八站猎民队和依林林场之间的孤魂。
没有房子,就像没有根一样。
草儿心里显然也被房子已经被人住了而被触动,站在小火堆旁边烤火,还不时朝著十八站猎民队方向观望,眼晴有些发红。
卫淮深深吸了口气,伸手轻轻拍了拍草儿单薄的小肩膀:“草儿,別难过,
我们以后会有自己的房子!”
草儿昂起头看看卫淮,轻轻地点点头。
老葛似乎到现在才注意到两人的神色不太对劲,出声问了句:“咋了?”
卫淮苦涩地笑了笑:“安哥在猎民队的木刻楞已经转到別人手里边去了!”
老葛听到这话,先是皱了皱眉头,隨即咧嘴一笑:“这有啥,不就是个房子吗?以后找个好点的地儿,好好盖一座不就行了?
就你现在手头的钱,別说一座,盖个三四座都不成问题,別想那些有的没的,就即使有房子在这里,住著也不舒坦,还好得过咱们那小小的窝棚,至少暖和!”
卫淮和草儿都微微笑了起来,但都很勉强。
但细细想来,卫淮觉得自己身为一个盲流,比起那些早些年过来的盲流前辈,运气已经算是很好了。
这一年下来,在和认识的这些人嶗嗑的时候,他听说了不少事情。
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地方吃不饱饭,东北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很多人听说东北这地儿物產丰富,就拖家带口地赶了过来,也发现確实不缺吃的。
当时来到东北的,大多是山东人,那时候还被称为“山东客”。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但这些前辈没有户口,也就没了口粮,只能以搞副业为生,在山场林区,副业无外乎就是采山货和打猎。
东北的山货很多,五味子、核桃、榛子、蘑菇-————-可在这些年头,就不兴做这些事情,就即使拿到山外有人要,也换不了几个钱。
采山货不成,那就靠打猎赚钱,比采山货容易,但又有几个知道这跑山打猎的门道?
於是,大部分人到农场、林场帮工,干最辛苦、最危险的活计。
更有人跑到大山深处没人跡的地方,开荒种地、放牧牛羊-·
但无论如何艰辛,他们还是在这地几扎下了根。
而在七十年代,儘管东北的人还是不够用,但各地之间互有约定,
唯一能收留的就是东北各地设的“盲目流入人员收容遣送站”,
不管在工地干活的,车站下车的,候车室候车的,大街上走路的,旅社住宿的,甚至到亲戚家串门的,不管任何地方,经常夜间突然查户口,一旦被发现没有当地户口和原户籍地的投亲证明,只能去收容站。
若是错过分粮时节,直到第二年秋后分粮时节,才能分到口粮遣返。
但即使如此,因为各种原因,依然有大量劳动力涌入东北,並越演越烈,不管是车站、饭店,隨处可见,路上成群结队的盲流。
一方面,工厂、农村、农场、矿山、林区都严重缺乏劳动力;另一方面,政策上也不能收留。
这就造成不少人东躲西藏,流浪乞討,也正是因此,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
在本地人眼里,都不是啥好人,那是满心戒备。
但这么搞也不是事儿。
在七四年的时候,黑龙江边远地区,开始允许集体分队,开荒建屯,由各县成立开荒指挥部具体负责,充许人口多的老屯子分队,到边远地区由大队拨款拨物资,带车马拖拉机开荒建点。
开荒建点,这也让很多落户无门、走投无路的盲流,到开荒建点的地儿能落户安家。
卫淮如果没有被抓到遣返,那很大概率,就是去这样建点的地儿落脚,不然没別的出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