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两只蚂蚁(1/2)
第156章 两只蚂蚁
看看卫淮拿看证明前往知青点寻人,漠河村的生產队长反而鬆了口气:
“人走了也挺好,以后应该会少不少麻烦!”
自打张晓兰到来,这短短半月的时间里,围绕她產生的么蛾子不少。
卫淮想把人领走,他求之不得。
事实上,之所以那么轻易放人,是因为姜玉珂往生產队上来过电话,也说过这一层意思。
作为最北的村子,也有著垦荒成边的重任,边防需要,为了方便及时匯报情况,队上也是有电话的。
知青们的確是个了不得的群体,在他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年纪,从没在农村生活过,一下子就从城里的温室被狠狠扔到泥巴地里,没了城市配给生活,远离父母的呵护,在陌生的农村环境里开始新的生活,確实够残酷。
不过,知青生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去边疆兵团农场、林场、矿区的知青,虽说也是在农村,但好歹有国家支持,有集体食堂伙食,有工资可拿,
活计也有人统一包干。
另一种就是在农村插队的知青了,啥也没有,吃哈拉撒,全靠那点工分,挣多少吃多少,来到这些地方的知青,就少不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事儿发生了。
插队知青,啥也不会,唯一的技能就是读读书写写字,一下子掉进农村,跟著种地、养猪、挑粪,什么活都得干。
东北大地固然富庶,但其中的艰辛,也不比其它的地儿弱半分。
卫淮在十八站看到过,每年开始耕种时,霜雪刚化,到了收割季节,又正好是雨季,麦子涝在水里头,连抢带割一个多月,立秋的时候,北境已经很冷了,脚得咬著牙往田里踩,在水里头一浸浸一天。
早上出去穿条乾净裤子,回来的时候脏得都洗不出来,都是褐黄色的泥。
放工回来洗完脸洗完脚,拎看脱下的裤子到小水沟去洗,洗完后晾在外面的晒衣绳上,第二天裤子根本不干。
八月的草最肥美,荒草甸子里的蚊子大著呢,在养马场呆过的卫淮可没少见,就听见蚊子在跟前嗡嗡地飞,吃饭时张开嘴,弄不好就带两个蚊子进去。
打草,男的拿大刀,长的有八十公分,短的也有五十公分,靠著腰劲一扭“刷”的一片,一米来宽的草就割倒了。女的没劲,用小镰刀割,蹲著一挪一挪的,像是一群鸭子。
冬天牛羊马吃的草料,山房顶、编盖粮食用的草帘子,都靠割的草-—-——
相比起来,蜀地的那些知青,算是舒服的了,至少没有那么难熬的寒冷。
而知青下乡以后,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婚姻问题,不厌其烦地宣传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想法,让下乡知青莫过於鼓励他们在农村结婚,安家落户。
一般情况下,来到北境的知青,下乡三年就可以生活自给自足,但一到结婚年龄,就又困难了。
在知青小组集体里凑合能过,从集体出来,另外安家、盖房、买家具,
需要不少钱。
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並不足以改变他们窘迫的处境。
男知青有强健的体格和较强的群体意识,和艰苦的环境抗爭的能力,在这方面,女知青逊色不少,她们需要別人的爱抚、友情、关心、帮助,尤其是下乡之初的热情冷却,幻想破灭,她们很容易被青年男人的俘虏。
放在哪一个生產队,都是个难题。
在漠河村生產队长看来,下乡半个月就选择和卫淮结合的张晓兰,属於对前途丧失信心的那一种,出身不由己,配偶可选择,在广阔天地里,她们选择和本地农民结合,以期望改换门庭,让自己的身份变得清白。
越穷越光荣嘛!
而且,本身漂亮,就是个招引各种麻烦的罪过。
领走了好啊!
省事儿。
刚在山里麻达山,差点把命丟掉,张晓兰回到漠河村,並没有被要求立刻上工,而是让她先休息两天。
卫淮拿著那一纸证明到知青点,没有找到张晓兰,问了別的知青,才知道她在江边。
他顺著那知青所指的方向寻了过去,远远看到张晓兰坐在江岸边的草地上,在认真看著什么。
卫淮將马匹拴在树上,朝它走了过去。
黑炭欢跑在前,先一步到了她的身后。
陡然听到身后的响动,张晓兰心头一惊,立马窜跳起来,將藏在袖口里边的一把刀子给拔了出来,一副戒备的样子。
待看清楚来得是领著黑炭的卫淮,她有些异地將刀子藏起来,
问:“你不是已经回去了吗?”
卫淮径直走到她旁边,在草地上坐了下来,他很快就看到了张晓兰之前所呆的那片草地上,两只蚂蚁正合力抬著一只蝴蝶翅膀,艰难地在草缝之间,摇摇晃晃地穿行,很是吃力的样子。
就在不远处,就有一个蚂蚁窝,洞口一撮细细的泥土,有蚂蚁正不断地往洞外搬运泥土,这些蚂蚁明显比抬著蝴蝶翅膀的蚂蚁要小不少,不是同一窝。
张晓兰刚才应该就是在看它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