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捉脚建功(1/2)
第158章 捉脚建功
猎队成员每年按照指標上缴的三五个猎获,听著数量少,但那可不是几个狗子、野猪之类隔三差五就能见到的价值並不算大的山牲就能打发的。
上缴的猎获,要么是山里的珍皮兽紫貂、老虎崽子,要么是有贵重药材价值的黑瞎子、马鹿、梅鹿。
听著数量不多,但真正做起来,其实是挺有难度的。
就以黑瞎子而言,几座山岭里,能找到那么一两只就不错了。
紫貂、老虎崽子之类同样也少,而且,这样的野物都很机敏,哪怕山上有,
真正想要捕捉或是猎杀到,也很有难度。
危险性难度比较小的,是马鹿、梅鹿之类,可这样的山牲也难寻,听力相当了得,稍有风吹草动,一溜烟就跑没了,猎狗都很难追上。
在大兴安岭南麓,梅鹿会多一点,北麓,主要就是马鹿了。
至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卫淮就没在山里见过梅鹿。
而且,这里也不同依林林场。
在依林林场,那妥妥的就是卫淮一人的猎场,
在那里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只是在鹿窖边上看到过一个人留下的足跡,还有在山里遇到过迁移的鄂温克人。
所以,姜玉珂说会把那窝棚给卫淮留著,那真是一份不小的人情,往后去依林林场那片已经很熟悉的地方打猎会很方便。
但在兴安公社,单就有证的猎民就有十多人,这就存在竞爭关係了,每人分摊下来,这大片山岭里的野鹿即使有几十只,也算不上多了,並不是每一只都適合猎杀,也不是每一只都能猎杀到。
何况,正因为危险性比较小,还有不少跑山人也在盯著那些野鹿,那样就更难获得。
如果不是因为有必要定居,单纯只是为了赚钱的话,卫淮还真想像在山里营地里那样,在一个地方打上一段时间,就换个地方。
普通人一年不过两百来块收入的年头,往公社上缴的三五只珍贵猎获的价值绝对不小。
在队上换取全年的工分,绰绰有余。
这其实也是周立成、陈启文两人甚至有些期盼卫淮进入猎队的原因,因为这意味著,生產队的钱会增加一笔,队员的工分也会隨著变得值钱,每个人都能分到更多。
当然了,卫淮这里也有別的好处,那就是不会因为纯纯进山狩猎而被认为是在搞私人经济而被针对,枪械子弹的来源也变得简单,有猎民证在,挎枪出行也方便,完成指標任务,年底一样能跟著分钱分粮。
卫淮之所以觉得手拿把掐,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踏雪、枣红马和香头极好且擅长掏后的黑炭,能去得更远,黑炭寻找猎物也厉害。
过后细细一想,自己在依林林场呆的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真正算下来,打到的黑瞎子、马鹿、紫貂的数量其实也就堪堪达標而已,並没多少余头。
他忽然又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当然了,收入的大头,还是灰狗子、黄皮子、水狗子、孬头这些小动物。
在钱財上有些小亏,但有了诸多保障,利大於弊。
不管了,无论如何,总比下地干农活强。
隔天,卫淮继续骑马进山,搜寻著马鹿的踪跡。
张晓兰开始到生產队场子上,听从周立成的安排,参加生產劳动,主要也就是一些田间地头的活计。
草儿跟著她屁顛屁顛的,不再整天盼著卫淮,在田地里撒欢,野地里沾惹草、水泡子里摸鱼捞虾、湖边草蓬灌木间捡拾鸟蛋,有的是她喜欢的事儿。
倒是没几天,她跟队上几个孩童玩耍到了一起,每天弄得脏兮兮的,像是已经遗忘了在十八站、在山里营地的一切烦恼,终於活得像是个孩童,变得天真烂漫起来。
老葛也悠閒,只是打理十多匹马而已,黄岭周边有不少草甸子,都是放牧的好地方,跟在养马场没多少区別,只是热衷於架著金雕在草场周边的山里转悠,经常提著些野鸡、跳猫子、野鸭之类的回来,又抱怨见不著青皮子。
有了主的张晓兰,也不用天天兜里装著把刀子提防著靠近的人,每天干活之余,也跟儿个大姑娘小媳妇熟络起来。
四个人凑在一起的小日子,还挺安乐,家里也开始不时有村里人和知青来串门。
数天下来,卫淮这里,也终於有了收穫。
他在山里看到了一只独自活动的马鹿,在河边树荫下睡著,不时甩甩脑袋或是晃几下耳朵,驱赶著蚊虫。
马鹿喜欢顶风而动,卫淮绕下风口跟近一些,隔著百米远,进入有把握命中的距离,立刻端枪上脸,一枪命中脑袋。
此时正值鹿茸生发到最好状態的时候,这只鹿角有六权的马鹿,长都有八十公分,但相比起养鹿场养殖的马鹿,野生马鹿的鹿茸会更细小一些。
即使如此也让卫淮得到了十八斤的鲜鹿茸,乾燥后,也能有不少份量,卖两三百块钱不成问题,何况还有鹿鞭、鹿心血、鹿尾之类的东西。
在山上剥了皮,去了肠肚,剩下的肉都有三百多斤。
肠肚紧著黑炭吃个饱,卫淮用两匹马將这些肉驮回去,往家里留了半数的样子,剩下的在放工的送到队上的打穀场,给队里的人给分了。
晚上的时候,一家子自然是一顿豪奢的马鹿手把肉。
至於剩下的,则是被加了大料煮出来,烟薰后晒成肉乾。
也就在那天晚上,回了一阵南风,跟著天上铅灰色的云布满天空,清晨的时候,下了一阵大雨,渐渐小了以后,持续了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队上没有上工,卫淮倒是趁著雨小,披著老茅草蓑衣,往老黑沟去了一趟,看到碱场没有受到雨水多大的影响,他將带去的七八个捉脚和几个钢丝绳套都给布上。
抓活的,可比打死更有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