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还真寻到亲了!(1/2)
第236章 还真寻到亲了!
每一个进山挖棒槌的,但凡有点经验,只要寻到开山钥匙,一般来说,那片地方,都会被很仔细地搜寻,一遍又一遍。
除非是初次进山碰运气没什么经验的参帮。
话又说回来,挖了棒槌知道砍兆头的,又岂会一点经验没有?
所以,儘管老葛知道十八地是个大场儿,也知道些老兆的大概位置,但没有领著两人去那些老兆所在的地方。
那些没人找过的地方,才容易出大货。
轮换著守夜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三人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后,收拾行李上路。
和赫哲人老付他们走西边,卫淮他们拿房子,走的是东边。
老葛很谨慎,在山里穿行的时候,为防止迷路,都会砍树皮做標记,这一次,特意绕著路兜了几个圈,砍树皮做了几条让人兜兜转转的標记,这才一头扎进东边的山里。
就是为了防著老付那帮子人跟来。
就这样,一天下来,走出去四十多里地,才又在山里扎了下来。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老葛每天守著窝棚负责端锅,卫淮和孟川两人在周边山里舖棍儿。
还真让他们两人,又寻到四个棒槌窝子,又得了三根五匹叶棒槌,四匹叶三十来根,其它小的数量更多,大部分被老葛清洗出来,晒乾。
抽著空閒的时候,老葛剥了樺树皮,做了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將那些大货单独用盒子小心地在里边絮了乌拉草草茸放著,至於四匹叶、三匹叶和开山钥匙,
则用大点的盒子装著。
三人的快当兜,都装了半数。
在这段时间里,棒槌的青籽,已经转红,又脱落,顺带参籽也收了差不多半斤的样子。
已经出来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了,带进山里的粮食,早已经吃完,卫淮和孟川还一起出山,到西丰公社买过一次粮食,还有七八天的时间,三人靠的是野鸡、跳猫和野猪的肉支撑。
但这些东西,终究不如粮食,眼瞅著天气越来越凉,估计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得下霜了,三人都清楚,是该回去的时候了。
山上不充许討论棒槌的价值,这是放山的规矩,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说出棒槌的价值后,让参帮里的人眼红,起了私心。
卫淮和孟川儘管很想知道,但依然紧守著这规矩。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这是很有道理的,还没出山就起了分歧,最是容易出事儿。
不过,从老葛在收拾行李,往三个快当兜里装棒槌时那乐呵呵的样子就知道,这收穫很好。
身上带著这么多值钱的东西,三人返回的路依然不是人多眼杂的地儿,老葛和卫淮心里,都惦记著莲泡,自然是往莲泡方向走。
巍巍完达山,山峦叠嶂,三人了两天半的时间,来到渔丰。
雾靄瀰漫中,西南方向是一座小山樑和突元而起的山头,那道长直略微下弯的山樑和滑稽的小山头,就像乌龟的头颈从龟壳里探出来一样。
听老葛说,以前这个地儿,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一一王八脖子,简称王脖子。
这是人们为了躲开那个单看著挺吉利,加上王就不好听的“八”字。
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不喜欢这个难听的名字,解放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名叫渔丰。
渔丰码头类似莲泡,高台下面一垂陡坡,坡下一个小码头,坡上一块平地,平地上有一座房屋。
路过的时候,问了渔丰的人,说这里既是队部,也是队长李楷的居所。
渔丰是距离莲泡最近的地儿,山路大概三十里的样子。
只是,到了码头上,码头没人。
老葛看看时间,天色也已经晚了,准备在这里过上一夜,顺便问问队长,能不能安排人手,走水路,到宝清,然后去哈尔滨。
这座房屋,一进屋门就是一个宽大的办公室兼招待所,迎面一铺大炕战区了將近半间屋子。
房门左边是一张方桌,方桌上放著一台手摇式电话机,几把长凳围在桌子边,墙上掛著一溜册子,朝南一扇大窗户,典型的电影中生產队部的摆设。
紧贴著房门右手是厨房的门,穿过厨房就是队长李错一家人的居室。
“有人吗?”老葛站在队部门口喊了一声。
“来了!”
屋子里很快走出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一米七八的个头儿,长方脸宽脑门,
大眼通鼻樑,中厚的嘴唇稜角分明,小络腮鬍颳得清爽利落,短背头参差少许白髮。
他身著半旧蓝色华达呢军便服,左上口袋插著一只黑色老式钢笔,整个人看上去,体貌轩昂,一表人物。
他隨和地笑著说:“我是这里的队长李楷,你们有什么事儿?”
老葛掏出三人的出行证明:“我们是来寻亲的,路过这里,想在这里住上一晚。”
李楷接过证明看看,隨即將证明还回来:“当然可以。”
隨后招待三人进了屋子,安排在大通铺里住下:“条件简陋,莫嫌弃,晚饭也在这儿吃?”
老葛点头:“在这儿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