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老办法(1/2)
第244章 老办法
四人在公路上等来的是十八站到兴安公社的班车,卫淮招手將车子拦了下来,一路过哨卡接受检查,上国防公路,临近傍晚的时候,到了岔往黄岭的岔路口下车。
一走近三个月,此时越临近家门,心里的期盼之情越强烈,下了车,卫淮和孟川都加快步子往回走。
穿过村子大路的时候,正看到不少村民从阿木尔河边回来,看他们一个个拖网挑筐,应该是队上组织打鱼。
麦子早已经收割,生產队能做的事儿,也就只有捕鱼了。
黄岭生產队在阿木尔河上也有鱼梁子。
北境的鱼是七上八下。
意思是说七月份的鱼还在往河道上游或河道贯穿的小河、溪流游去,八月份就要游向河道下游和相连的江河中去了。
阿木尔河和黑龙江相连,此时正是河里的鱼返回江里的时候,也是长了一年,最肥美的时候。
黄岭的鱼梁子是用柳条编的,柳条之间相隔一指宽,像是一个特大號的柳筐,在河里打桩,將这些柳条筐子並排在一起可以拦腰截住河水。
每个柳筐底部都有进口,鱼儿们只能进不能出,柳条之间的缝隙便於河水进出。
一般来说,到了捕鱼的时节,那是白天黑夜地忙活,到了晚上,河边点燃一堆堆篝火,篝火旁边人影绰绰,大伙儿三五成群地围著篝火,多以家庭为单位。
一来是为了照明,河边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离开篝火是真不行。
二来也是为了取暖。在北境,就即使是夏天,白天再热,到了夜晚,也离不开被。
十月初下雪,九月里寒气来袭也不足为奇。
特別是夜晚赤脚光腿,浸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让人直打寒颤,在水里能坚持个三五分钟就很不错了,马上就得换人。
人们得隨时盯看那些鱼梁子里边,看到有鱼闯进去,摸到后两手紧紧按住,
然后抓出来往岸上扔,在岸上的人则负责將鱼集中起来装筐。
这些鱼往往是按照公社的指標进行抓捕,集中送运到城镇里供应。顺著阿木尔河到江里这一段,大大小小的鱼梁子是十数个,对这些鱼儿来说,那就是层层关卡。
黄岭村还有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村子边的转水湖,每年到了冬季,依然积存不少鱼在里边,还能用冰子凿冰穿网捕鱼。
除了夏季禁止捕捞以外,其余的三个季节,吃鱼一向是很简单的事儿了。
卫淮他们四人,一路穿过村子中间的大路,前往自家的木刻楞。
隔著老远,就听到院子里几只猎狗吠叫起来,声音显得很是急切。
不多时,屋子里草儿跳了出来,跑到门口一看,立刻回头衝著屋里喊叫起来:“婶婶,叔回来了,叔回来了——“
她打开院门,早已经嗅到气味,显得极度兴奋的黑炭、馒头、赛虎和腰,
先一步挤出院门,朝著卫淮狂衝过来,到了面前,衝著卫淮又窜又扑的,鸣鸣哼叫著。
再看看迎面跟看飞奔而来的草儿和紧隨在后边出来的张晓兰和艾和音,那一脸欣喜的表情,就足以让人心暖。
这是在家里才能寻到的感觉。
卫淮先是伸手揉了揉几条猎狗的脑袋,挠一挠它们的脖子,稍微安抚。
赛虎和腰两条狗崽,在这段时间,又长大了不少。
从去年將它们弄回来,到现在已经大半年时间,长成半大狗了,可以领著上山了。
草儿也扑到面前,昂著头看著卫淮。
卫淮上前,將她搂怀里抱了一下,又在她额头亲一下,揉著她的小脑袋:“草儿又长高一些了。”
“叔啊,你们咋去了那么久啊,婶子们天天在屋里念叨,你们没在,感觉吃饭都没味道了!”
草儿已经很会说话。
卫淮知道她们担心、惦念,安慰道:“这不是回来了吗,叔可是在城里给你买了好吃的,还买了新衣服——.”
隨后,他抬头看向张晓兰,这个当初当著知青的漂亮姑娘,如今一副村姑装扮,脸上多了些风霜,黑瘦了不少,但也更显成熟,红著眼在两米外就停下了脚步,就这么笑著看著卫淮。
跟在旁边的还有艾和音,也愣愣地看著孟川。
“媳妇,我回来了!”
卫淮衝著他微微笑了笑,简短地说了一句。
但也正是这句话,让张晓兰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地往外流,见有外人,又不好宣泄出来,赶忙扭头看向一旁,拉著袖子擦著。
“最见不得这样了,有啥话不能回屋里说吗,我老头子肚子饿了!”
老葛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
“快———·快回家,今晚给你们做好吃的!”
张晓兰忙著过来接卫淮的背。
“就这么两步了,我背吧!”
卫淮大胆地牵著张晓兰和草儿,往自家木刻楞走。
这亲密的举动,在这年头少见,但张晓兰红著脸,心里却很高兴,卫淮能感觉到她抓著自己的手也握得紧紧的,很用力。
一行人也忙著跟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