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站皮(1/2)
第262章 站皮
在北境,越是过年前后,雪越大,下得也越频繁。
的雪深厚度快要没到大腿根的时候,卫淮和孟川就不得不將那些布置在山里的猎具收回来,藏在对子房里。
虽说山里有规矩,这样的山野小屋,主人外出时不用锁门,只是用小杆顶上,方便过路的人进屋喝水、吃饭任其自便,只需走的时候,把碗洗乾净扣在原处,仍然將门顶好即可。
到时候,主人来小屋见到扣碗,便知道有人来过。
而得了方便的人,以后进山带上粮食啥的进行补充就行。
但卫淮和孟川所建的对子房,在深入山岭百里的地方,这么长时间,除了见到吕嘉树,別的什么人都没看到,是轻易不会有人到来的地方,所以,两人离开的时候,將门给锁了,並用木槓子別住。
主要防的,还是野兽进去糟塌。
脚下有滑雪板,对於两个人来说,在这雪层上穿行,问题並不是很大,反倒是两匹马,走起来异常艰难。
每一步都得往前窜。
它们像是两条行走在烂泥里的泥船,一路趟得雪屑飞溅。
它们身上驮著两人扎在山里两个多月时间所打到的猎获,是成捆的灰狗子、
头、灌子、狐狸、黄皮子、水狗子、紫貂、棕熊、黑瞎子等皮毛。
用了大量夹子、绳套和各种陷阱,加上到更远地方搜寻,收穫总体来说,比之前卫淮一人骑马在山中游猎还要好得多。
就这两个月下来,不说別的小皮张,单是紫貂皮就弄了十五张,黑瞎子打了五个,棕熊打了俩,也弄到两只。
单就是这些东西,两人平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其余的小皮张卖了,也能有几千块。
一天的时间回不到黄岭,两人不得不在山里过了一夜,第二天继续跋涉,
又是一天时间,终於在傍晚的时候,回到家里。
太疲惫了,到家里一坐下,卫淮就已经懒动了。
马背上的东西,是张晓兰卸下来,和草儿一起搬仓房里放看。
这些日子,餵养得不是很好的踏雪,看上去都瘦了很多。
卫淮也一样,变得黑瘦黑瘦的,蓬头垢面,大概身体上最显活力的就要数那双依然晶亮充满野性的眼晴了,这让他看起来,像是个野人。
比卫淮还壮实的孟川,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要天气允许就往山里窜,两人这段时间折腾下来,消耗不小。
当天晚上,简单吃饱肚子,卫淮草草洗漱,都没有跟张晓兰和早已经放假的草儿多说话,上炕睡觉。
他甚至不知道张晓兰是什么时候来睡觉的,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起的床,只是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临近中午。
看到卫淮下炕出来,张晓兰放下熟皮子的活计,將早准备好,一直温著的饭菜送来。
待他吃过后,张晓兰又烧了大盆热水,在屋里拢了两个火盆,帮著卫淮洗了头,找来剪刀和刮鬍刀,帮著他剃了鬍鬚,剪头髮。
儘管手法生疏,头髮剪得像狗啃,但总算让卫淮恢復了年轻的模样,精神了许多。
看著卫淮那头型,张晓兰自己都忍不住发笑。
但问题不大,戴上皮帽,什么都看不出来。
直到这些事情忙完,卫淮坐炕上抽菸休息的时候,张晓兰从房间里,拿了几张报纸回来:“淮哥,好好看看!”
卫淮有些莫名,但还是將报纸接过来看了下。
见这些报纸上,大多数是关於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內容。
里边的一篇篇文章,张晓兰都细细看过,重要的地方,还用铅笔划过。
“前段时间,队上组织学习,就是关於这些东西的,说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实行改革开放了。
我觉得,这些东西很重要,所以专门去了一趟公社,找公社的人將这些日子的报纸要了一些回来。
尤其是这个—”
张晓兰在那些报纸中,翻找出一张,打开后,指了指上面的一则报导。
卫淮好岁也小学毕业,简单的阅读还是不成问题的。
细细看了一遍,这是关於安徽、四川农村一些地方,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產方式,说是为了激发农民的生產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效果。
接下来两三天的时间,他几乎都窝在炕上,一点点细看著。
越看,越让卫淮心里有了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他意识到,接下来政策正式出台,对於农民来说,很可能会支持承包土地,各自打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吃大锅饭。
也在支持经济建设还有一些报导啥的,在说打击投机倒把的,似乎开始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
承包土地种粮食啥的,卫淮倒是没想那么多,就黄岭这地方,一年就一季春小麦,似乎赚到的钱还是有限,比不上跑山打猎,但人的空閒时间,会多出很多来,也会自由得多。
他主要是意识到,农村人的自主性会强很多。
那六年后,又会是怎样?
应该会更好吧。
再將那些报导看过几遍后,卫淮去了种了参苗的棚子,他戴著孢皮手套,將雪层一点点扒开,小心翼翼地掀起那层下雪前盖在苗床上的腐殖层,看到那些参苗的芽口,並没有被冻坏,还长得好好的。
他现在能確定,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都没事儿的棒槌苗子,肯定能在这片山林里扎根了。
既然能种,眼下又是这种越渐清朗的形式,似乎很有必要搏一搏。
反正是藏在少有人到的深山里,就即使那时候情况还没想像的那么好,似乎也能尝试一下。
他心里渐渐有了定论。
回屋后,他只是跟熟皮子的张晓兰说:“我明年要去一趟大坡。”
“去那边干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