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脑袋別裤腰带上的职业(1/2)
第356章 脑袋別裤腰带上的职业
大概是注意到卫淮在打量他的耳朵,这人咧嘴衝著卫淮一笑:“年轻的时候初入跑山打猎这行当,冬季扛著老洋炮摔狗子,一下子去得远了。
孢子没打到,当天晚上也回不到家,就在山里过了一夜,结果遇上了大烟泡,把耳朵给冻没了,指头也冻坏一个!”
他说著,还扬起自己的右手,卫淮和孟川看到,他无名指没了一截。
两人都是见过大烟泡的人,一旦来袭,温度动輒零下四五十度,防护不好,別说只是薄薄的耳廓子和细细的指头,稍不注意,人都能变成冰雕。
通常北境跑山打猎的人进山,提著枪就走,不喜欢带笨重的东西。
追逐野物的事情,身上多样东西,那都是累赘。
跑山人在山里过夜,是不会带帐篷、孢皮筒这些东西的,冬夜夜宿山林,最常用的方法是选一个陡坡,坡上通常都能寻到一些雪窝子,把里边的雪清理出来,然后在雪窝子里架上一堆火烧,烧透烧热了,往里边铺上厚厚一层松针、树叶啥的,然后人就在里边睡著。
只要把外套一脱,把脑袋蒙住,凭藉著火堆烧出的地热和呼出的热气,就能维持自己睡觉所需要的温度。
通常,等温度散得差不多,一夜的时间也过去大半,人的精神头也能恢復得七七八八了。
当然,也有像陆勇那样,拢一大堆火,烧些石头,人睡石头上边烤著火的。
但这样的做法挺悬,若是天气稳定还好,碰到下大雪,东北风呼呼地刮,在家睡炕上火不烧旺点都遭不住,別说是在野外山林了,搞不好一觉睡下去,就成了永远。
在野外被冻得一搓就把冻透的耳朵、指头像是瓣冰稜子一样下来,这样的事情並不少见。
所以,通常情况,跑山打猎的一般不会走太远,大都是当晚能归家的路程,要是去得远,会在入冬前在山里建对子房之类的住所,或是搭窝棚。
在山里过夜,通常都是无奈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知道危险,卫淮和孟川进山,往往不草率,只要去得远,都会带上孢皮筒。
重量的事儿,於两人来说,不是啥问题,因为有马匹驮著。
可不是所有跑山打猎的都养得起马,也不是所有的跑山人都习惯骑马,再说了,就即使有马,
一般的马匹可没有鄂伦春马这样能扛雪抗冻、耐力惊人且会自己刨雪找草、对付野兽的能耐。
有些马匹,真带进山林,对於跑山人来说,也只会是一种累赘。
被人一语道破,卫淮也意识到自己这样打量人显得很不礼貌,连忙歉意地说道:“对不起“
快,快请进屋!”
那人脚,抖落一下身上沾染的雪屑,弯腰钻进对子房,没有丝毫介意:“说啥对不起啊,
没了一双耳朵,看著是挺怪,好奇也正常,再说了,我一个外人,警惕点也是应该的!”
这人比卫淮想像中的还爽朗,
“我们今天进山里,发现对子房里来了人,看看猎获没被带走,想著客人肯定还在,做饭菜的时候,就多做了一些,你看,这刚准备动筷呢,你就回来了。”
卫淮客气地给他搬了个木墩子放在桌边,顺便问道:“老哥哪里人啊?”
“我啊,是从漠河村那边过来的,漠河村,听过没,最北的地方,最靠近边界上的小村子。”
这人也不过多客套,在桌旁的木墩子上坐下,眼晴看向桌上准备的饭菜,喉咙忍不住上下滑动了一下。
“漠河村啊,我前几年到过那里一趟。”
卫淮可没忘记当初和张晓兰在山里相遇,送她回漠河生產队,最终还在那儿,跟人比了枪法。
他给那人递了筷子,又取下墙上掛著的军用水壶,倒了三碗酒:“咱们边吃边,这天气冷,
饭菜也冷得快,得抓紧了。”
三人纷纷动筷,卫淮和孟川习以为常的家常菜餚,在这毛子血统的男人吃起来,却是双眼放光。
他是一个跑山人,各种肉吃得不少,看他下筷,不挑荤菜,反而更多地朝著那些野菜、蘑菇招呼,边吃边夸:“这菜味道做得真好,我这运气也是真不错,能在这山里边遇到你们的对子房,还能遇上你们,吃上这么好的饭菜。
要是你们再晚来那么一两天,我估计就碰不上了,错过了,缘分啊。”
“老哥,你贵姓?”
『我姓董,叫董启元。是早年间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我在漠河村已经是第四代了。当年我家祖上是赶著马爬犁逃难过来的,后来,我的曾奶奶改嫁给了姓董的山东人,全家就都改姓董了。
如今,战乱和顛沛流离早已经远去,別看我一副毛子长相,子里可是地道的东北俄罗斯族。
你们呢,贵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