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一株来自明朝的棒槌(1/2)
第414章 一株来自明朝的棒槌
火山口里,无数年没人进去过,完全保持著原生態的环境,里边腐殖层深厚,对於躺在腐殖层里生长的人参而言,这是个绝佳的场所,
也因为密实的林木间荫蔽极好,没有太多杂草灌木,加之腐殖层鬆软,让抬棒槌的事儿,也变得简单了许多。
卫淮他们三人,都没想到这趟为悬羊而来的出行,而且是在冬雪时节,还能碰到棒槌,自然也就没有带那一套抬棒槌用的快当工具。
只能用猎刀砍来些水曲柳的木条子,简单加工,放在火里烧一下进行碳化,弄成稍微硬一些、毛刺少一些的木头签子。
接下来两天时间,卫淮和孟川就在火山口底部,趴著跪著地抬棒槌,木籤子一点点揭开腐殖叶,一根根根须地清理,直到整个棒槌出土。
天寒地冻,为免抬出来的棒槌被冻坏,又专门剥下几张大块的松树皮,里面垫上厚厚的,稍微乾燥些的青苔捂著。
而老葛则是守在窝棚里,提著双管猎枪,到周边林子里打跳猫子、灰狗子、野鸡之类,准备早晚所需的食物。
让人惊喜的是,大概是这火山口里边,土质肥沃的原因,那些抬出来的棒槌,份量不小,有两个能达到参宝级別,其余的,四五两的也不在少数。
这里说的是古制的斤两。
尤其是那个三苔六匹叶,主体长近六公分,有三公分那么粗,两腿八字分开,成元宝体,主须有五条,最长的有五十公分,屈曲多姿,参皮呈黄白色,细腻光滑。
整体看上去,参体俊美,神態飘逸,尤其是两小腿,堪称神韵贯通,是极其难得的绝品。
卫淮也不是第一次抬到参宝级別的棒槌,而眼下这一支棒槌,远超家里边存放著的任何一支棒槌。
这支棒槌,地下的芦茎分成三段,基部是圆芦,没有多长,中部是堆芦,排满了大节,多成枣核状,很密集,有几个已经有拇指粗细,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参体了。
顶端是马牙芦,共有三枚,也是三根茎秆生长的地方。
三人凑在一起数了下,再加上密密的横纹上的判断,估计至少活了三四百年。
份量得有九两往上,按现在的斤两来说,是超过半斤的大棒槌。
老葛难掩兴奋地看著面前的大棒槌说了一句:“我估计,这棵棒槌,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长著了,这应该是一棵来自明朝的棒槌。”
卫淮和孟川都弄不明白明朝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但不妨碍他们从老葛的话语中,听出那种深沉的惊嘆。
还看到他双手捧著这苗棒槌的时候,都在止不住地发抖:“这样的棒槌,怕是再难见到了。”
另外一支参宝,有一百五十多年,份量堪堪过了八两的样子,是苗三苔棒槌,只是主茎为五匹叶,另外两个茎秆是四匹叶灵体棒槌。
它的竹根已经没有了,现在的根是节生。
放山人都知道,变人参。
它这样大,一定是主根长时间生长,没了作用,消亡了,在轮迴重生的过程中,节体又变成主根,再次活了下来。
年份上有两百多年。
都是极其罕见的东西。
估计是这里少有野物下来的缘故,这些棒槌几乎没有出现踩踏之类的断损,品相都非常不错,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抬完棒槌,卫淮和孟川没有急著出山,了一天时间,將两个火山口都细细搜了一遍,再没有发现棒槌。
又了一天,在周边山岭好好转了一圈,发现这片区域,火山口竟然有十个之多,每一个底部都是茂密的林子,堪称是藏在地下的森林,
两人原本想著,將几个火山口底部都好好看看,看能不能再找到棒槌,只是,天公不作美,又跟著下了一场大雪,一下子连火山口底部,都蒙上一层厚厚的白雪,没法再寻找了。
加之这趟进山,没带多少粮食,这几天在这里停留,大部分粮食都用来餵马匹和猎狗了。
“明年红榔头市的时候再来看吧,这些火山口里边,肯定还有棒槌,说不定,到时候还能遇见悬羊,希望能多有几只。”
前前后后算下来,已经进山有半个月了。
如老葛所说,这次收穫可谓是前所未有,该知足了。
隔天早上,三人早早收拾行李,两只悬羊绑在踏雪和孟川的枣红马身上,还有分成四个打封包的棒槌,也捆在马背上。
现在雪深能没到膝盖,加之马背上驮著东西,没法再骑马。
卫淮牵著马在前面开路,孟川紧隨其后,两人马匹走过以后,也就蹭出了一道雪槽,
让腿脚不便的老葛骑著那匹枣红马能更好走一些。
整整了三天时间,终於出山,抵达依兰县城。
一路上天气阴霾,总是隔上一两个小时就一场雪洒落,把三人折腾得够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