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回报大恩的机会(1/2)
第435章 回报大恩的机会
直到第二天中午,最大的火山口里边找到的棒槌才全部抬完。
有了崖壁上发现棒槌的例子,两人又绕著崖壁好好搜寻了一圈,但没有收穫。
这三四天折腾下来,不说趴著跪著抬棒槌伤精费神,藉助绳索,在这百多两百米的悬崖上上下,都是一件很考验体力的事情。
卫淮和孟川都累得够呛,打算休息一两天,让酸软的腿脚恢復恢復再说。
卫淮弄了些青苔,將那些棒槌包裹,用细藤綑扎,没有带回闷热的窝棚里,而是就放在有蛇蜕那个潮潮气重且清凉的山洞里,那样的环境也能让这些棒槌,多保存一段时间。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两人外出排棍寻找棒槌,窝棚里没人看守,那些棒槌也不方便带在身上。
现在,放山的人那么多,什么时候摸到窝棚里边,把棒槌拿了都不知道,那可就亏大了。
藏起来,更稳妥些。
那个山洞在大火山口底部,可不容易进出。
要不然,里边那么些大年份的棒槌,又怎会轮到卫淮和孟川。
话又说回来,谁进山会带两百多米绳索。
通常放山人进山,要用到绳索,也是通过藤条编织使用,可编织百多两百米的藤绳先不说牢不牢靠,单是编织都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卫淮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四周环著悬崖峭壁的火山口,是妥妥的处女地,不知道多少年了,生长棒槌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他一直心心念念。
藏好棒槌回到窝棚,孟川让卫淮看著做饭,他自己到附近山沟里,剥了些樺树皮回来,也准备学老葛的样子,粗製一个樺皮盒子或樺皮桶,用来批量存放棒槌。
身为鄂伦春人,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樺树。
即使是个大老爷们,几乎不做这种女人才干的活计,但长时间耳濡目染,只是做几个简单的樺皮器物,对於孟川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等吃了饭,留著孟川一人在窝棚边折腾,卫淮领了两条猎狗,前往之前打野猪那条小溪。
上次打野猪的时候,顺河而行,他隱约看到小溪中有鲶鱼和一些小鱼,准备弄点回来加餐。
本来寻思著去打点野味啥的,实在是身体疲惫,懒动,不过,弄点小鱼、喇之类倒是没什么问题,权当是休閒放鬆。
单纯地躺著休息,也不利於状態的恢復。
长白山的河流都是石头底的,在这样的河里生长的鲶鱼吃不到腐物,没有土腥味,肉质细嫩,燉豆腐好吃,也能够燉茄子。
东北有俗语:鲶鱼燉茄子,撑死老爷子。
这是卫淮在食乐馆的时候,听食客说的,他自己没尝过,这次看到了,倒是可以弄回来尝尝味儿,虽然没有豆腐、茄子,但有大酱、咸菜疙瘩,也能弄出些味道来。
另外,小溪里有白鱼,俗称白鱼子,晒半干油煎最好,用来酱,也特別入味儿。
还有清燉极好的鸭绿鱼;和鯽鱼长得很像,且对水质十分挑剔的葫芦子鱼,燉汤油煎都非常不错;船钉子鱼也有,这种鱼酱燜或是做酱汤滋味都极好,在馆子里也是招牌菜。
卫淮到了小溪边,挑了一处水浅且河石多的地儿,就用溪里的石头挡了梁子,將水流引往一旁流淌,也用石头挡了个小水潭。
然后,他用猎刀砍了根长木棍,稍加修整后,往上游四十多米的地方,开始搅动溪水,將里边的鱼往梁子赶。
这法子,其实跟小时候在田间小沟里,用背拦截,竹棍搅水赶鱼入背是一样的道理。
小溪大部分地方只是一米多宽,比较宽一些的地方也就两米多点的样子,一根长木棍完全能顾及。
就这么一路搅水而下,等到了用河石挡了梁子的地方,看到石头圈著的小水塘里,水面翻,进了不少小鱼,其中鲶鱼就有三条。
他把挡在河道上的石头扒拉出一个缺口,让河流正常流淌,稍高处的小水塘里,水位顿时下降,那些鱼露了出来,上手捡就行了。
黑炭、馒头看著那些在石头间跳动的鱼,围到水塘边,呜鸣叫唤,明明很想吃,却在看看卫淮后,没有忙著下口。
它们像是知道卫淮会让它们饱餐一顿一样,只是显得有些急迫而已。
卫淮割了两根藤条回来,將里边的鲶鱼、船钉子鱼、白鱼啥的,挑著稍微大点的穿了鱼鳃,剩下的那些,则是一条条拋给两条猎狗,看著它们一口一条地吞食。
等到两条猎狗吃得差不多,他又將溪流上的石头梁子给挡了起来,下次要是想吃鱼,
直接来小水塘取就是。
时间长了,上游的鱼总会有不少游到小水塘里,
在河里將鱼打理出来,他才提看回窝棚,然后就在树荫下休息。
晚上自然是一顿鲜美的燉鱼,饱餐了一顿。
隔天早上开始,两人开始一个个火山口地进行排棍,搜寻棒槌。
前面五天,没见到棒槌踪影,直到第六天,在北边稍微大点的火山口底部的山石间,
再次看到了一片棒槌。
是在崖下一棵红松树下,红松的树干上,缠绕著不少软枣藤、葡萄藤什么的,支起了挺大的一个藤棚。
就在棚子边缘看到的开山钥匙,卫淮用快当棍拨开藤条往里边一瞅,立刻咧嘴笑了:“川哥,棒槌!”
藤棚里边星星点点的红色很诱人。
隨眼一扫,就有不下二十棵棒槌,每一棵都顶著喜人的参籽。
大概是所处位置更高,树木荫蔽不是太严重的缘故,这些棒槌接受到的散光要更为充分一些,所结的参籽,不像在最大的那个火山口底部的还是黄的,已经变得红艷艷的了。
孟川凑了过来,小心地扒拉著藤条朝著里面张望,也是一脸兴奋,指著中间的棒槌:
“那棵好像是六匹叶?”
卫淮也在打量这些棒槌,孟川所指的那棵,上面的参籽跟小娃拳头差不多大,红艷艷的表皮泛著光泽,每一颗都很饱满。
顺著参籽往下看,紫黑色的茎秆差不多跟筷子一样粗,得有二尺高。
再往下,就是六片掌状复叶,黑绿黑绿的。
大概是因为接连天晴,水份稍显不足,又正值中午的缘故,叶片有些查拉著。
“六匹叶,还是这么粗的茎秆,这么大朵的参籽,底下一定是大货—-哪里还有一棵六匹叶——”
卫淮已经习惯这样的发现了,这些年下来,数次进山抬棒槌,也就只有去年打了悬羊,被后续的事情耽搁,没能抬棒槌,不然,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穫。
“看样子,等咱们把这些棒槌抬出来,把剩下的两个火山口搜寻一遍,咱们就该出山了。”
这次的收穫,孟川已经很满足。
卫淮笑笑:“把这些棒槌抬出来,另外两个火山口若是没能找到,確实该出山了。这前后进山到现在,已经十来天,时间长了,之前抬的那些棒槌,怕存放不住。
就这些棒槌,咱们估计得两三天才能抬完-没想到,这一趟,事情挺顺利。
去哈尔滨,东西交给晓兰打理阴乾,咱们看看情况,可能的话,再进山一趟。”
现在正是红榔头市,最好找棒槌的时节,离棒槌苗子枯萎,还有一个多月。
眼下放山的人越来越多,不趁著现在这机会儘可能多搞点,以后进山,怕是空手而归会成为常態。
两人当即放下快当兜,取出快当工具,稍微修整那些藤条,钻进棚子里边,让两条准备跟进来的猎狗留在外面放风,开始抬棒槌。
整整三天的时间,卫淮和孟川都耗在了这里,主要是那些藤蔓根须交错复杂,清理它们,太耽搁时间。
两人本来都以为那两苗六匹叶是最大的,等到全都抬出来才发现,其中一棵五匹叶更大,估摸著能有古制六两的样子,形体优美,唯一的缺点,就是芦头有问题,是棵转苔参。
芦头上的痕跡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情况。
如果不是在地底下休眠了不少时间,估计还会长得更大,成为参宝也不在话下。
而另外那两棵六匹叶棒槌,份量也不轻,都在四两左右。
这些棒槌抬完,卫淮和孟川,马不停蹄地赶往另外两个火山口,搜寻了两天,没有收穫,隔天一大早,吃了早饭,將山洞里的棒槌取回来,装进快当兜里,立即动身出山。
还是顺著进山的路返回。
一路上倒也遇到几个参帮,有猎狗在,听到动静出声,就能估摸出参帮的大概位置,
两人主动绕开,避免跟人碰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