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多年以后(1/2)
第476章 多年以后
“呃么各—”
悠长高亢的声音在树林间不断迴荡。
大兴安岭茫茫林海雪原中,两个年过六十的老人,穿著狗皮苏恩,戴著头帽子,寻觅呼唤著自己的鹿群。
每喊完一声,两人就会站住静静地倾听一会儿。
他们很快笑了,远处的林子里,有驯鹿脖子上掛著的鹿铃声。
对於两人来说,那声音仿佛天籟般动听在他们身旁,跟著两条半大狗崽,一条是浑身黑如碳的公狗,一条是黑脊背黄肚皮的母狗,
欢快地在两人周边跑来窜去,这里嗅嗅,那里闻闻。
鹿铃声在不断地靠近,不多时,一头脖子上系了彩带的驯鹿出现在两人视野里,紧隨在它身后跑出来的,是一大群驯鹿。
一个老人从挎著的帆布包里取出些粮食,餵给领头的驯鹿,那头驯鹿確实贼得很,一路上紧跟著老人,试图將嘴伸入装粮食的袋子。
其余的那些驯鹿则是浩浩荡荡地跟上。
另一个老人则是站在一旁,伸著指头点著那一头头驯鹿,等到驯鹿全都从他旁边经过,她衝著在前领头的男老人高声说道:“安巴,一共七十八头,都在!”
“在就好啊,省得又去找,咱们回家!”
两人招呼著鹿群,在山林里穿行,大半个小时后,林间出现一片空地,在那里,停放著两辆越野车,还有一座外面蒙了保温板的未刻楞,在未刻楞的一侧,还竖著四块太阳能发电板。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木刻楞顶部的烟肉里,此时火烟裊裊。
听到鹿铃声,一个身穿厚实羽绒服的中年女子拉开房门,从里面跑了出来:“爸孟叔”
“草儿,你怎么来了?”
领著鹿群归来的老人欣喜地看向女子。
“城里边太闹了,我打算回来陪你们住一段时间,这边清净,也方便创作!”
两个老人,正是卫淮和孟川。
而女子,则是当年的鄂伦春小姑娘草儿,她如今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兼画家。
“今年这鹿的情况怎么样?”
“还行,有几个景区都来找咱们租鹿,给了三十多万租金——“
“才三十多万爸、孟叔,你们还在乎这点钱?”
“这不是閒来无事儿吗—你说你,好好的城里不待著,跑这山里来干啥?”
“还说我,你们咋不跟城里那些老人一样,公园里逛逛,跳跳舞多好,这个时候,不去滇池边的別墅住著烤太阳,偏要待在雪岭深山里。”
“老了,心里总有些东西放不下,想来想去,到哪里都一样,还是这山里安生。”
“爸,对我来说,你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来,那就理所当然了!跟我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年轻朋友,都是记者,说是要来採访你呢。”
草儿说完,也不怕身上被弄脏,忙著进仓房里搬来油饼、盐巴,帮著饲餵驯鹿。
就在这时,林子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一对挎著相机的年轻男女,见到驯鹿,就跑了过来,咔咔一顿拍照。
等到事情忙完,卫淮和孟川才招呼著两人进屋。
屋里装了保温层,中间放著的大火炉燃烧正旺,將屋里变得暖融融的,和外面是决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炕头的柜子上面,一个八叉鹿窖很是漂亮。
难得草儿过来,卫淮亲自下厨,就用山里採摘的山珍,煮了一大锅菜餚,配上果酒,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
如今,卫淮曾经创办的运输公司,在满世界都有车跑的年头,早已经关闭。
商场兴旺了二十来年,也渐渐萧条关闭。
在他手里边的,也就只剩下了一个食乐馆酒楼,民以食为天,还算生意火热,还有那个在江边建造的蝗鱼圈,每年还在创著营收。
九零年代的时候,蝗鱼曾一度卖出天价。
江里的鱼濒临灭绝,水產局的人以十八万一条,买走几条,还有別的准备进行鱼养殖的,
也会每年从他这里购买鲤鱼。
都是买去做种。
一条鱼,一次便能產三四十万的鱼卵,贵就贵在这儿。
这两样业务,在卫东、卫北大学毕业后,交给他们经管著。
也在九零年代,口岸开放一日游,隨后开通签证后,卫淮曾有数年时间,频繁往来东北和毛子那边,到毛子那边收购人参。
隨著市场的越渐开放,十数年的积累,让他变得身价不菲。
凭藉著手中那些积攒的棒槌,连著几年在参王赛上,拔得头筹,好的棒槌,动辑数百、上千万,更是一度让他身家过亿。
他也曾去到青海,找寻过舅舅田坤,想將他接回来住,只是老头子已经习惯了那边的放牧生活,跟著过来,旅游一样,来东北玩了大半个月,就开始担心他那几百只羊,忙著回去了,到了八十三岁的时候过世,卫淮和张晓兰又专门去过一次。
徐少华和陆勇,往来毛子那边,当了几年倒爷,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在人参市场稳定后,重新又开始了人参种植,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追隨多年的踏雪,成了他老伙伴中唯一寿终正寢的,被埋在江岸边。
本已经到了养老的年纪,也不知道是因为忙碌习惯了还是咋地,閒著就会发慌,卫淮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大兴安岭这片让他一直惦念著的土地,养起了驯鹿。
孟川在家里,受不了更年期后变得越来越叻的艾和音,也跟著来了山里。
直到老了,卫淮才真正体会到老葛当年的想法。
这片山岭,已经成了他潜意识里的灵魂归宿。
他惦念著山里的老葛,惦念著黄岭的几个老友,惦念著漠河的董启元,也惦念著山里那些熟悉的草木—
人生就如同一个轮迴,在卫淮这里,却是缺失的,回不去也不想回去的,只有那个出生的小镇。
別开生面的菜餚,看上去简单粗糙,那对年轻的记者却对此充满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是卫淮的经歷,如同两个好奇宝宝,问个没完没了。
“请你嶗打猎的事儿,这些事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產了。
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