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一个被敌人俘虏的皇帝(2/2)
鄺野当然能读懂他心中未说出口的话。
只是身为臣子,鄺野依旧不能接受皇帝以身犯险的行为。
不同於皇祖父与曾祖,在天顺帝这里,並没有多少亲歷战火纷飞的经歷可以借鑑。
比起先辈们铁血一生,他显然欠缺了许多实战经验和勇气胆识。
儘管此刻距离大明朝建立已近一个世纪之久,武將的地位较之初建时確实有所下滑,但在整个朝廷体系中,文官与武將之间的关係还算相对平衡,尚未演变到后者完全依附於前者的情景——这样的和谐局面,至少在王朝早期还是得到了较为良好的维持。
更重要的是,作为朝中文臣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辅不仅经歷过艰难困苦的靖难之战,还在安南多年征战並最终成功镇守下来,成为了袭封英国公这一荣誉头衔的第一人。
因此,对於如何对待军队及前线將士的態度上,即便是如鄺野这般坚定维护皇帝安全的人士也不敢表现得过於强硬或激进,以免触动了那些为国效力之人们的敏感神经。
其实,鄺野走后,张辅还是来到了李承影的大帐。
夜色如墨,营帐外的灯火在风中微微摇曳,將昏黄的光线洒在地面上。
此时,天顺帝正坐在帐中的一张案几前,与李承影低声谈论著明天的战事。
张辅轻轻推开帐帘,只见天顺帝的脸上带著罕见的坚决神情,眼神明亮而坚定。
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
“陛下,明日將是一场恶战,臣斗胆建议,陛下是否可以与先生就在帐中安坐?”
天顺帝抬起头,目光坚毅地望向张辅,语气坚决而充满力量:
“不行!既然朕已经在將士面前说过,绝不退缩一步,就不能言而不信。
朕虽然不能亲临前线,但也要出现在將士们的视野之中,告诉他们,朕与他们同在。”
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这场战斗的决心,更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自从与李承影相处以来,天顺帝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略显柔弱的帝王形象,在李承影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断。
他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他身边的这位良师益友的教导。
因此,此刻他的话语才如此坚定不移。
要知道,这一次出征,天顺帝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整个朝廷几乎都在反对他的决定,就连一向宠爱自己的皇天后也亲自过问此事,甚至威胁要废除他的决定。
为了取得支持,他不得不立下了太子,並颁布了太子监国的詔书。
这意味著他已经安排好了后事,才勉强得到允许,能够率军北上塞外。
这份沉重的责任和压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可没成想,原本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他,不仅未能再现先祖昔日英勇的辉煌,反而將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令所有人的期待都化为泡影。
不仅如此,他还差点沦为大明歷史上第一个被敌人俘虏的皇帝。
这对他的自尊和国家尊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耻辱。
如今,终於有了重新翻盘的机会。
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危险,他已经铁了心要扭转局势,天顺帝下定决心,即使最终事情的发展不遂人愿,他也毫不犹豫地会第一时间自尽以谢天下。
这份坚定源於他作为帝王的骄傲与担当。
今日的战局,显然与昨天截然不同。
从一早开始,瓦剌军队就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攻势,犹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但他们並非想要彻底赶尽杀绝,在阵地的西北方向特意留下了一处空档未做围攻。
这种战术上的巧妙布局让人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猜测——或许也先已经胜券在握,不愿让手下士兵遭受过多无谓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