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和氏璧(1/2)
面对乌姨的问题,我点点头:“知道。”
何止是知道。
和氏璧这玩意儿,哪怕是个普通人,只要是汉家儿郎,炎黄子孙,都会了解一些。
更別提我们这些摆弄古玩的人。
相传,春秋时期,有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厉王王,楚厉王不识货,让人鑑別,得出这是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楚厉王於是愤怒下令削去卞和的左臏骨。后来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献宝,武王依旧不识货,让人削去卞和的右臏骨。
等楚文王登基时,卞和早已怀抱宝玉泣血而死。文王听闻此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其中果然是块稀世宝玉,遂以“和氏”命名,得和氏璧,为楚国至宝。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以和氏璧为聘礼,和氏璧到了赵国。
战国时期,和氏璧到了秦国手中,赵国国相藺相如出使秦国,將和氏璧带回赵国,还留下了完璧归赵的典故。
在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將和氏璧雕琢成了玉璽,並以鸟篆刻上“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和氏璧自此代替禹王九鼎,成了定鼎九州,统一天下的皇权象徵。
后来,秦朝二世而亡,秦王子婴投降率先攻入咸阳的刘邦,刘邦遂得御璽。及至楚汉爭霸,西楚霸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以汉代秦,御璽便成为了“汉传国宝”,有了正统的意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欲以新朝取代汉朝,曾命令安阳侯王舜入皇宫之中,向孝元太后索要传国玉璽,太后大怒,將玉璽掷於地上,御璽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这便是“金镶玉”之名的由来。
王莽失败后,御璽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手中,再次作为汉传国宝代代承袭。
直到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诸侯伐董,传国玉璽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后来五胡之乱,传国玉璽一度流转於诸多诸侯豪强之手。
直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一统天下,传国玉璽到了杨氏手中。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萧皇后將御璽带到了突厥。
其后唐朝建立,贞观四年,唐太宗命突厥將萧皇后送回,传国玉璽终於回到中原,在李氏手中代代相传,中间也曾落於武则天之手。
唐朝覆灭后,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传国玉璽几经流转,最后不知所踪。
有传言,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璽的皇帝,乃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他在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和后妃於宫中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一併投入火中,和氏璧也被一併烧毁。
也有一种说法,李从珂並未將和氏璧烧毁,而是为了不让传国玉璽落入石敬瑭之手,將其藏了起来。
总之,后世再无和氏璧,也再无传国玉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