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即是考验,亦是授业。(1/2)
陈年此言,看似问询,其实亦是有两个意思。
若皇甫昌明承认这是他自悟,那便是一家之言,不能为天下信服。
要是承认其得自那夫子所传,便要以夫子之学讲之,最起码也要透露出一些夫子的消息才能服眾。
毕竟在场之人,都没有见过那所谓的夫子,具体如何,不还是你皇甫昌明一家之言?
皇甫昌明看著眼前的三个年轻人,愈发確定他们是有备而来。
机变至此,很可能还专门为此研究过他的学说。
天鬼之说,確实是来自古籍,但那“义”字,却是得自那夫子所授。
只是他想不明白,如此聪慧之人,是受何人指使?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造诣,定然不是无名之辈,为何从前从未听闻?
不过眼前有问,他不得不答。
他此来一是为了讲学,二是为了替那夫子传达消息。
有问不答,还如何能叫讲学?又有何资格在此讲学?
不过皇甫昌明自有他的应对之法,他捋了捋鬍鬚道:
“此言有先圣典籍之言,亦有夫子所授,余者,皆为老夫自悟所得。”
陈年闻言淡淡一笑,拱了拱手没有说话。
皇甫昌明话说到此处,已经跟玩赖的没什么区別。
天鬼之言已经让他受益良多,再多加追问,已是没了意义。
屈志泽与郁思平也隨之拱了拱手,便闭口不言。
皇甫昌明这话说了等於没说,除非逐句对峙,否则根本无法分辨哪部分是从何而来。
见三人没再发问,皇甫昌明也是鬆了一口气。
双方对话,不过寥寥数十言,却让他倍感压力,这种感觉在以往面对其他大家之时,都未曾有过。
能成一方大家之人,自有涵养在身,言辞之间虽然犀利,却也给彼此保持著几分薄面。
年轻人却是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很容易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到难以收场的地步。
皇甫昌明定了定神,环视了一圈院中书生士子们,缓缓开口道:
“既然说到此处,那今日之讲,便以『义』字为题。”
目光扫过三人之时,顿了顿道:
“此乃夫子所授,老夫只得其一二,便已受益匪浅。”
“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
“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隨著皇甫昌明的讲述,院落之中,渐渐恢復了平静。
一眾学子跪地而坐,倾听著那皇甫先生推崇备至的夫子之言。
唯有陈年盘膝於地,一边听著那“义”字之说,一边观察著皇甫昌明体內的儒门內养正气。
自古大儒讲学之时,莫不是正气浩然,胸潮澎湃,满身正气呼之欲出。
但皇甫先生体內的正气,却是死气沉沉,毫无波动之意。
那“义”之所解,亦与陈年所知,截然不同。
但他还是耐著性子,与屈志泽和郁思平一起,听了整整三天。
三日讲学已毕,皇甫昌明如释重负的放下手中书卷,望向下方眾人。
看到眼下盘膝而坐的三人之时,他目光停顿了一下才转了过去。
得益於郁思平那句“天之死耶?”,每次进门之时,周围书生士子退避三舍,生怕冬日打雷,连累到自己。
三人每次都坐到皇甫昌明的眼皮子底下,让一代大家讲课之时,时不时都要提防一下。
不过除了最开始的问答和坐姿之外,三人之后並未有什么出格表现,这让皇甫昌明对他们的印象改观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