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交代(求追读)(2/2)
“先生直说无妨,只要能为我主增添助力,竺必不敢辞。”
糜竺一脸严肃,这算是他正式加入刘备麾下第一次正式接受任务,不敢有丝毫怠慢。
换到高渊这边,却突然產生了一些犹豫。倒不是他不信任糜竺,只是这件事对於糜竺来说,的確不太好办。
“先生怎得不说话了?莫不是担心竺做不好?”
“非也。”
幸好高渊只是犹豫了几息时间,寻思著这件事早晚都得办,若是糜竺无法处理妥当,届时从雒阳回来后,再由刘备亲自去办就是了。
於是微微摇头,笑道:
“说起来,此事合该玄德公亲自去做的,奈何连日忙碌,眼下时间有些紧迫,只好將此事託付於你。”
说著,高渊把住糜竺的手臂,边走边说道:
“子仲可知一人,名唤诸葛玄,乃是琅琊人士。”
“诸葛玄,诸葛元晦?琅琊阳都诸葛氏的当代家主?”
琅琊郡本就与东海国是近邻,阳都距离朐县也就一二百里的路程,更兼诸葛玄乃是前汉私立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在琅琊一带颇有名望,糜竺自然知晓。
“正是此人。”
说到这里,高渊突然想起,好像就在这一年,诸葛亮的生父诸葛珪因病而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自己行李中还有不少药品,若是正巧对症的话,没准还能顺手治好。
想到这里,高渊突然问道:
“子仲可知道诸葛玄有一堂兄,名唤诸葛珪的?表字应该叫做君贡。”
“自然知晓。”
糜竺笑道:
“未曾想先生久避於世,竟知晓这多人物。”
“这位诸葛君贡,乃是诸葛元晦的堂兄,原为诸葛氏此代家主。只是后来受到朝廷徵辟,出仕做了泰山郡丞,整日忙於公务,因此才將家主让给了堂弟,也就是这位诸葛元晦来做。”
“泰山郡丞???”
高渊如遭雷击,他总算想到了。
189年,正是青州爆发第二波黄巾大起义的年份。管亥作为首领,很快便拉起来一支超过百万的队伍。四处攻打郡县,掠夺衣食財物。
诸葛亮生父诸葛珪,史书记载只有“早卒”,虽然有些人认为他是病故的。但是赶上眼下这个关键时间点。诸葛珪又恰好担任泰山郡丞,遇到了黄巾贼在青州復起。
到底是被青州黄巾攻破城池,战死身亡,还是因病亡故,就不太好说了。
“先生怎得了?”
糜竺看到高渊突然脸色大变,有些不明所以。待在要问时,却被后者一把抓住了手。
“子仲,我突然想起来。这第四件事,需要与第三件事一起办。”
“一起办?”
“子仲,自明日起,你便亲自拣选三五百人,高矮强弱其次,优先挑选捨生忘死之辈。我会请宪和手书一封,你遣人將书信送往东莱黄县的太史慈处。连同甲冑兵器,並三五百人马,尽数交付於太史子义。”
“先生如此言重,难不成那诸葛君贡有性命之忧?”
糜竺也是聪明,一瞬间就想到了这点。
“正是如此。”
高渊苦笑一声,眼下只有一些史料支持,没办法亲眼见到其人,他也不好做出准確判断。只得解释道:
“如今青州已然流民遍地,黄巾之眾必將再度席捲而来。届时缺衣少食,必然要掠夺於州郡。我只怕那诸葛君贡,城池为贼人所破,致使身死。”
“先生如何得知?”
糜竺也是大惊失色。当年张角一手发起的几乎席捲大半个天下的动乱,他当时正值十四五岁,也是亲眼见到过的,深知那將是何等惨绝人寰的一个场景。
“子仲不必问了,我虽然知晓此事,但是並不知那匪首身处何处,也不知会何时发生动盪。”
“便是知道了,以玄德公现在的实力,也是无可奈何。出身黄巾的將领,皆如张角一般,最擅裹挟百姓。眼下青州流民不计其数,恐怕只需月余,便可裹挟数十万之眾,便是土坡百万人,最多也不过两三月时间。”
“......”
糜竺心知这话一点也没错。以当前刘备以及糜家的实力,除了提前向各地官员发出警告以外,確实毫无办法。
最关键的地方是,受到身份所限,哪怕他提前向各地官员示警,恐怕也没办法令这些人信服。
士贾成见之深,非一言可蔽之。
思及此处,只得深深嘆息一声。
“先生,欲救十万人,百万人,还需早日助主公得升牧守之职啊!”
“子仲放心,此次雒阳之行,高渊必定旗开得胜!”
高渊声音低沉,极其严肃的抱拳行礼。
“先生交代之事,竺必全力以赴,不敢有负先生厚望!”
糜竺心情沉重,同样抱拳,恭恭敬敬地还了一礼。
---------------------
1、诸葛珪,字君贡(“君”通“子”,所以诸葛珪的表字也可以叫作:子贡。同样,高渊的表字也可以叫:君玄。)
2、诸葛玄,字元晦(表字是由作者杜撰,非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