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治(求票求追读)(1/2)
汉末乱世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
粮食!粮食!粮食!
大爭之世,流民遍野,钱贱粮贵,卖儿鬻女,易子而食...
有的吃,能吃饱,活下去,才是天大的事!
所以早在偶遇甄姜被张举劫持之时,高渊寧愿背负“欺凌寡母幼女”的名声,寧愿冒著刚刚结识刘备,就在后者心中留下一个极坏印象的风险,都要向甄夫人公然“勒索”三百万石粮草。
同样也是因此,高渊再一次担著天大的风险,不惜欺上瞒下,都要为刘备夺取扬州之地。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今天做准备。
跟后世大有不同,此时的豫章郡,田亩还只是一年一熟。
北方以五穀为主,南方则主要种植水稻。
应该说,整个两汉时期,全国普遍实行一年一熟制。有限能够实现一年两熟的,也只在岭南一带。
一年两熟这等轮作制,要一直等到八百年后的宋代,才在淮河以南大范围铺开。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诸如气候、经济、人口、技术等。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从外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占城稻早熟、耐旱,成熟期限较本地稻种要短上一百天,给轮作制提供了时间基础。
其实占城距离扬州並不遥远,只在交州日南郡的南边。
说起来原本这里也是大汉的土地。
大概在五十年前,还是东汉象林县功曹的区连,悍然起兵,斩杀县令,割据建国,自称林邑王。
自此,林邑便自成一国,不再归为大汉统属。
彼时东汉已经走向没落,中枢外戚、士人、阉宦疲於爭权夺势,完全无暇理会帝国南极这种小事,任由其发展,致使林邑国一直顺利延续到今天。
虽说扬州距离林邑的確不远,但是八百年时间跨度摆在这里,现在就算將种子带回来,那也得一代一代精心培育。
当然,话是这样说,只要有机会,肯定还是要將占城稻提前带回来的。
所谓开源,那肯定得先找到个源头。大汉境內暂时没法考虑,高渊只能把眼光投向大汉境外。
幸好雒阳之行没出差错,顺利拿下了扬州,也幸好这会南方的造船业还算发达。更幸好,陆康是位刚烈勇意,报国爱民的直臣,与刘备志向相投。
而且陆家作为吴郡四姓之首,最是擅长造船。
这便是高渊有求陆康的地方。
作为一个穿越者,高渊自然看不上...也不能说看不上,只能说稍微有些嫌弃这时代的船只。
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见惯了坚船利炮,对於这时代的楼船斗舰,最多也只是赏玩一番。
高渊看上的是陆家的工匠,不仅仅是船匠,是各式工匠。
幸好陆康与新任州牧最是性情相投,高渊稍一开口,陆康便全然答应下来。当即表示马上组织人手,只等从柴桑送来书信,一大批工匠便可以启程,接受高渊的调遣。
甚至陆康还担心开垦柴桑人手不足,想要將族中子弟尽数派过来帮忙,顺便也歷练一番。
当然,比如陆议这种年龄最小的一批子弟,肯定还是要留在族学上课的。
可以说,舒城之行的结果,令彼此都比较满意。
......
柴桑。
甫一见到那座仿若天边,又似近在咫尺的小破土城,高渊突然產生一种错觉,好似自己成了归家的游子。
一瞬间,无尽的疲劳和倦意强烈袭来,而后绷紧的心弦为之一松,倦意尽数褪去,只剩下满身的轻鬆自在,连呼吸都感到前所未有的顺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