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呼朋唤友(求票求追读)(1/2)
正式担任扬州牧的第一晚,刘备是在城外大营中和两姓族人以及北方迁徙而来的流民一起住宿的。
一州牧守弃城不入,夜宿城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片营区。
很快,略显浮动的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主公以身作则,一眾文武自然也要同甘共苦。
当夜,除了负责巡夜的关羽和许褚以外,其他臣子与刘备这位主公共宿一营。城中准备好的房屋,都被分给了老弱。
高渊则如往日奔波之时,重新睡回了輜车里。
一夜倒也安寧。
第二日一大早,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开始了。
鲁肃要统筹大局,糜竺要分拨粮草,糜芳则第一次离开兄长的羽翼,亲自带著十余名故旧参与到建设中去。
作为总技术员的高渊,反而是最清閒的一个。
主要是糜竺带来的这群工匠,实在太优秀了。尤其是之前负责制陶烧陶的匠人,约莫四十出头,孙子都已经会打酱油了。
不对,东汉没有酱油,严格来说,这会还叫清酱,利用大豆发酵製作出来味道鲜美的酱汁。高渊尝过,味道还算可以,能接受。
说到炉窑工艺。
高渊並不需要给他讲述什么物理原理,只需要拿著树枝在地上草画一套三视图,简单解释一遍,话还没说完,老匠人就已经完全明了。
当即把头一点,带著儿子以及一批人手就建造起烧砖的炉窑。而且很快就搭建起了雏形,给高渊看的都有些愣神。
转念一想,这个时代的匠人本就是靠著手艺吃饭,没有后世各种车床工具辅助,从头到尾只能靠著自己一双手,二三十年下来,技艺自然纯熟无比。
更何况,糜家这种家底,若只是一般手艺的工匠,也没资格被糜家收入府中。
以老匠人这等天赋,若是放在后世,恐怕是要被各个老板爭头疯抢的技术大拿。
可惜生错了年代。
老匠人有些拘谨,少言寡语,只顾著埋头苦干。俩人搭伙半天,高渊愣是连他的名字都没打听出来。
眼看著三段窑搭建成型,剩下的便是引火试窑一类的专业性工作,高渊心知自己没有待在此处的必要了。
刚站起身,就听到有人在后边呼唤,原来是负责前往九江徵辟蒋钦、周泰二人的太史慈回来了。
太史慈站在刘备面前,躬身稟报:
“慈愧对主公託付,此行並未见到蒋钦、周泰二人。久侯不至,只將徵辟文书留下,孤身回来復命。”
“.....”
高渊一脸无语,这太史子义还真够倒霉的。前番率领糜家的青壮前往泰山,未曾救下诸葛珪。
后来奉命去徵辟蒋钦、周泰,又是空手而归,运气著实差了点。
原本歷史上也是,太史慈本就是东莱豪强,少年时便见到过黄巾之乱,早早生了立功建业的心思。
为了报答恩情,孤身衝破贼阵,救援孔融。
之后投奔同郡人士,时为扬州刺史的刘繇,结果后者以“担心被许劭嘲笑”而不愿意重用太史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