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修水坝与均田带来的渏涟(1/2)
第88章 ,修水坝与均田带来的渏涟
徐晨见蒋乡泉越说越激动,赶忙抬手制止道:“乡泉,藩王之事暂且超出了我大同社目前的能力范围。咱们此次会议的重中之重,乃是商议该如何妥善处置艾家余下的那些田地。”
待眾人都回过神来,徐晨这才继续缓缓说道:“艾家名下尚有万余亩田地。
像曹家沟、白羊村、旱原村、五家沟村以及庄果村这五个村落,艾家在当地可是最大的地主,占据了將近一半的土地。
依某之见,就在这几个村子推行均田之举,如同在艾家庄一般,给每户分三十亩土地。不过,这均田之事得有组织、有章法地进行,当地要成立抗旱社,还得安排咱们大同社的社员前去指挥调度。”
“而在流水沟村、伊家洼村、张沟村、李家坝村、潘村等村落,存在多家地主势力,此时推行均田怕是困难重重。所以,咱们大同社要把这些村子里的佃户都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生產。”
“至於曹家沟等五村的均田事宜,这其中需要有精通算数几何的人才,而且还得配备四五名护卫队成员,以此作为武力保障。”徐晨心中清楚,均由这事儿,无异於断了地主们的根基,他们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保不准又会冒出个像“下山虎”那般的黑手套来捣乱。
刘永闻言,赶忙接口道:“先生,黄松年、齐晓云、李富、李应驥、刘文雄这五人,在工业区里头算是算帐最为精明的。先生若有需要,可派他们前去负责均田之事。”
徐晨微微点头,应道:“那就有劳这五位社员前往曹家沟吧。”
说罢,徐晨又接著道:“还有一事,高家寨、杜家沟、郭兴庄村等十四个村庄,皆依赖同一条清溪河灌溉田地。可这些年,米脂这地方乾旱愈发严重,如今清溪河的水量,已然难以满足灌溉需求。就说今年,若不是咱们抗旱社打了上百口並,怕是这粮食收成难以保住。但依眼下这乾旱趋势,仅靠並水恐难以为继。
某寻思著,在最上游的三川庄修筑一条水坝储水以被用。”
“修水坝?”眾人听闻,皆是一愣,脸上满是异之色。
在米脂这地界,修筑堤坝之事实属罕见。米脂地貌千沟万壑,田地零碎分散,即便是那些家大业大的地主,也很难拥有大片连成片的土地。如此一来,修建水利工程的成本极高,难度更是超乎想像,以至於在这片土地上,连像样的水渠都难得见到儿条。
徐晨神色篤定,肯定道:“没错,就是修水坝。在三川庄修筑堤坝,便可保住高家寨等十四村共计四万亩土地的粮食收成。倘若能多修个堤坝,再配套些水渠,往后即便是遇上今年这般旱灾,也无需太过担忧了。”
“而这个水坝是实验也是示范,要是成功,我们大同社当全力在米脂秀水坝,建水渠,改变当前靠老天吃饭的情况。”
在徐晨看来,米脂如今最为欠缺的便是水利设施。今年米脂不过是晴天多了些,这乾旱程度还算不上严重,在后世只怕连地方新闻都上不了,若是米脂能有稍微像样点的水利设施,粮食断不至於减產如此之多。
徐晨心里明白,大明自然无法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世界相提並论,可修筑大水坝或许困难重重,但修筑些小水坝,想来也並非难於登天之事。
在徐晨看来,修水坝,建水渠这是救灾必要的措施,但在这个时代的人来看却如天方夜谭,不可实现。
刘永却无奈地摇头道:“先生,此事谈何容易啊!且不说修筑堤坝水渠所需的巨额开销,单是这利益分配问题,便极为棘手。某祖父往昔也曾动过修筑水坝以增加粮食產量的念头,可就是因为与常家、贺家等大家族在出钱出力、水渠灌溉等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最终此事只能作罢。”
这大概便是土地碎片化带来的后果。地主们囿於自身的局限性,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不愿耗费心力去修筑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毕竟出了自家村子,便是別人家的由地,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吃亏,被別人占了便宜。
李文兵也跟著摇头,嘆道:“先生的提议虽对米脂百姓有益,可实在是太难施行。大族和大族之间有矛盾,村子和村子之间也有矛盾,平日里,这些地主们为了爭夺水源、抢占现有的肥沃由地,彼此间已然矛盾重重。若是平白无故要他们出钱出力去建设新的水利设施,那简直是想都不用想,他们绝对不会答应的。”说罢,他满脸鄙夷地哼了一声,“这些大族啊,也就对现成修好的水利设施感兴趣。”
徐晨神色坚毅,沉声道:“此事米脂的那些大族確实无力为之,也不敢为之。可咱们大同社却不同,咱们不惧那些大族,也能压制这些矛盾。某定一个原则,谁出力谁受益,不愿意出力的那就出钱,如果连钱都不愿意出,又想享受水坝的好处,这种不愿意体面的人,我们大同社就帮他体面。
修建水利设施关乎米脂4万百姓吃饭问题,那些大族没有能力,我们大同社应当仁不让。一旦这水坝修筑起来,整个米脂的百姓便会明白,究竟谁才是真正能为他们带来福祉与利益的人。”
听到这话,在场的大同社成员这才恍然大悟,对啊,在米脂,真正该有所忌禪的,应当是那些大族才对。
而后,徐晨目光扫视眾人,问道:“你们当中,可有认识精通水利建设之人?”
眾人面面相,而后纷纷无奈地摇头。李文兵等人出身小地主家庭,平日里哪会去操心水利之事;刘永虽出身大族,可他们家族中也並无这方面的人才。
实际上,整个大明王朝,真正懂水利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距离如今最近的水利专家,怕也就是潘季驯了。
徐晨暗自思索,在脑海中努力搜寻这个时代的水利人才,这一寻思,倒是让他颇为惊讶。
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左光斗。此人曾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水利”之策,主张通过兴修灌溉设施来提高农田產量,以此缓解饥荒与漕运的压力。他还积极鼓励军民屯垦,甚至將南方的良种水稻引入北方。为辅助屯田,左光斗特意开设了“屯学”,並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措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徐晨心中惊讶,这位左光斗居然是个实干之人,只可惜已然离世。
“既然如此,那就由某来主持此事吧。”徐晨看著眾人那无奈的神情,只得自己挑起这副重担。
心中不禁暗自感慨:“大明啊大明,这两百多年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连培养几个水利人才这般简单之事都做不到。你口口声声说重农,可这重农究竟重在了何处!”
翌日,天光初亮,晨曦的微光刚刚洒落在米脂的大地上,三川庄,清溪河的上游,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这正是徐晨带领著大同社的一眾读书人前来实地考祭。没有人才只能现在来培养了,所以徐晨即便是考察水坝选址,也带来一群人,这些人都可以算是大同社的水利人才。
眾人一路行来,起初在高家寨看到的清溪河,尚有几丈多宽,河水奔腾流淌,虽不算汹涌澎湃,却也带看儿分灵动的生气。然而,当他们沿看河道溯源而上,来到三川庄时,眼前的景象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还算宽阔的清溪河,
在此处已然变成了涓涓细流,那水流浅得可怜没过膝盖。
两边是高耸的黄土坡,犹如沉默的卫土,静静立在河道两侧。由於此地人跡罕至,少有人打扰,坡上生长著比较繁茂的灌木和植被。那些灌木相互交织,
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植被的绿意给这片黄土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可即便如此,仍难掩黄土的底色,时不时从植被的缝隙间露出大片黄褐色的泥土。
徐晨走在眾人前面,目光敏锐地审视著周围的一切。他时而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地面的土质;时而抬头眺望远方,测算地势的高低起伏。当他来到一处地形独特的地方时,不禁眼前一亮。此处是一个类似於葫芦口的地形,被当地人称作上谷道。
葫芦口的地势十分奇妙,两边的黄土坡在此处陡然收紧,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狭窄通道,就如同葫芦的细腰部分。而在通道的后方,地势又逐渐开阔,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敞的盆地。徐晨站在这葫芦口处,心中迅速勾勒出一幅蓝图。
他先是沿著狭窄的通道缓缓前行,脚下的土地坚实而又带著些许鬆软,他深知这是建造水坝的重要基础。隨后,他走到通道两侧的坡壁前,伸手触摸那黄土,感受著土质的细腻与坚实程度。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他发现此处的黄土粘性较好,能够为水坝的建造提供稳固的支撑。
接著,徐晨又望向后方那片开阔的盆地。他心中思索著,一旦在这里筑起水坝,拦住上游的水流,这片盆地便能成为一个天然的蓄水库,蓄积起来的水源可以满足高家寨等干四个村庄的灌溉需求,
徐晨越看越觉得此处是建造水坝的绝佳之地,他道:“就在这里建水坝!”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二十四日,高家寨祠堂前,一片热闹景象。
清溪河周遭十四个村子的村长与夫子,皆应抗旱会会长徐晨之邀,於昨日得讯后,今日齐聚於此。此刻,现场的十几个村长和夫子,正三三两两与相熟之人聚在一处,彼此交谈著。
郭兴庄村长面带几分妒忌之色,对著高家寨村长说道:“老高啊,你可真是走了大运,捡到宝啦!瞧瞧如今你们高家寨这热闹劲儿,都快赶上一个大村镇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