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风云突变,关中农民起义(1/2)
第112章 ,风云突变,关中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三月十六日,米脂县迎来了春天的气息。
春回大地,冬日的积雪渐渐开始消融。几场春雨过后,米脂这片广袤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本枯黄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渐渐泛起翠绿。几万米脂农户也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之中。
为了不影响春耕,徐晨不得不暂时放下民兵的训练,让那些农夫们回家安心耕种。毕竟,农事对於百姓们来说至关重要,关乎著一年的生计。
与此同时,在榆林卫的张献忠不断將情报传递出来。然而这些消息无一例外,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榆林卫总兵官杜文焕似乎认定了徐晨领导的大同社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整个冬天都在想尽办法囤积粮草,精心修缮武备。种种跡象表明,他打算在春耕之后,即刻出征,一举消灭徐晨这个“心头大患”。
而大同社这边,也早已得知榆林卫在囤积粮草、整修武备的消息。整个冬天,大同社上下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刻不停地製造火药,全力打造火枪、火炮,盔甲,同时加紧训练军队,积极囤积粮草,只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爭。
经过了大半年的训练,大同社投入了10余万两银子,训练了6000余全甲火枪兵,还有一个十门火炮,20门飞雷炮,这些士兵训练的强度比起明军的家丁只高不低,主动进攻可能因为兵力稀少不足,但防御却是绰绰有余的。
就在双方紧锣密鼓地为即將到来的大战做准备之时,三月二十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紧张对峙局面。
澄城爆发了农民起义,愤怒的百姓杀死了那个在连续三年灾荒之下,依旧徵收重税的知县张斗耀。
歷史的车轮仿佛只是微调了一下轨跡,即便大同社在米脂吸纳了两万灾民,但对关中几百万底层佃户来说依旧杯水车薪,原本就该爆发的农民起义如期而至,只是这次起义的领头人由王二变成了卖烧饼的张三。
烧饼张三拿著自己家两筐的烧饼,在城外请几百流民分了这少的可怜的烧饼,然后带他们衝进了县衙,砍死了张斗耀,占据了县城。
澄城农民起义,就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关中底层百姓压抑已久的怒火。
关中地区已经连续遭受旱灾超过三年,朝廷不但没有採取有效的賑灾措施,反而不断增加粮餉赋税。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整个关中地区流民遍野,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加入了张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而比起歷史上孤立无援的王二,张三这次就要幸运的多了,徐晨知道澄城起义之后,
马上派人联络张三,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他一些二手的武器装备。200套甲,100套锁子甲,200支火枪,刀枪剑戟,强弓硬弩数以千计,这些都是河鱼堡的武器,除了鎧甲徐晨还看得上之外,其他武器对全火器化的大同社没有作用,正好这次清仓大甩卖。
张三也是一个优质客户,大明养士250年,哪个县没有几个百年的家族,几十个豪强士绅,米脂这样的地方,徐成有底线的搜刮,也是轻轻搜刮出百万两的財富,而澄县是在渭南地区,属於关中的富裕地带,財富更不是米脂可比,张三抄了县城富贵的家,轻鬆就弄出几十万两银子。
在购买这些武器之后,还下了30万两的订单,张三的要求也非常低,刀枪剑戟,火枪,火药,只要能杀人的武器他通通要,而且还不讲价。
有这么一个大客户,直接让大同社的钢铁厂,兵工厂三班倒的產能全开。
有了充足的武器鎧甲,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迅速上了一个台阶,张三整合了当地流民的力量,起义队伍人数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短短时间內就激增到几万人,四处出击占据县城,並且以澄城为根据攻克了通州府,通州府沦陷,这一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关中,整个北方,也震动了大明朝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此时的大同社还没有正式举起起义的大旗,他们表面上依旧在为朝廷缴纳粮餉,甚至米脂县以及延安知府都在有意无意地为大同社隱瞒一些情况。所以在朝廷看来,米脂依旧稳稳地掌控在大明的统治之下。
然而,澄城的农民起义却是实实在在的造反行动,知县被杀,府城被占,这是公然向朝廷权威发起挑战,大明朝廷当即命令榆林总兵杜文焕围剿通州府的农民起义军。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榆林卫总兵杜文焕无奈之下,只能紧急调整部署,將原本计划用来对付大同社的钱粮,转而投入到对付澄城的农民起义军上。
同时,他火速调集龙州堡、镇罗堡、清平堡、威武堡、靖边堡等地的两万边军,前往围剿张三领导的起义军,至此,榆林卫对大同社的围剿无疾而终。
榆林卫暂时无法对大同社发动进攻,这给了大同社绝佳的扩张时机,大同社开始有条不紊地拓展自己的地盘。
关中地区遭受乾旱的侵袭太久,朝廷不但没有出台任何有效的救助措施来帮助当地农户,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加重税负,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当地百姓为了寻求生机,纷纷寻找出路。跟著张三造反,是一部分人选择的道路。
而另一条相对较为稳妥、没那么危险的路,则是加入抗旱会,只要缴纳5升粮食,抗旱会下属的打井队伍就会来到农户的田地里,帮忙打井,以此来缓解乾旱对庄稼的影响。
尤其是米脂均田的消息,如同颶风一般,在周边郡县不断传播开来。
抗旱会积极组织农户,对抗士绅大族,推行均田地的举措,同时带领大家修筑水坝、
疏浚水渠,这些都是关中农户需要的措施。
明明米脂和周边地区一样,都在遭受乾旱的肆虐,但米脂的粮食不但没有减產,反而有了少许的增长。特別是在没有了大户的过度盘剥之后,农户们获得的粮食收益比以往更多。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抗旱会就像一场迅猛的风暴,以惊人的速度在四周蔓延开来。
三月时,整个绥德州下属的各村、各镇便全部加入了抗旱会。到了四月、五月,盐川、安定县、葭州,甚至於山西行省的临县,各村各乡的农户也纷纷踊跃加入抗旱会。
短短半年时间,抗旱会的地盘急剧扩张,增长了整整三倍有余,其下属人口也从原本的3万迅速增加到十五万,足足增长了五倍。
地盘增加,纺织业在依旧赚钱的情况下,又有了利润更高的军工这根支柱,大同社治下的手工业规模如同吹气球般膨胀,各行各业都在招揽学徒,来到米脂的流民瞬间会被吸纳进这个体系当中,成为了新智生產力上的一颗螺丝钉。
到了八月之后,天启帝驾崩,整个大明朝廷都陷入瘫痪当中,更加没有人去理会大同社了,大同社更是野蛮生长,肆无忌惮的扩张,延安府附近都开始出现了抗旱会的身影。
可以说,天启七年对於大同社而言,形势一片大好,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月十六日。
米脂秋收刚刚结束,冬小麦刚刚种下,张献忠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坏消息。
归德堡守备尤世辛和响水堡守备李国奇,二人暗中囤积粮草,招募了四千军队,有进攻河鱼堡的打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徐晨当机立断,立刻召集了大同社所有的高层,共同商討如何迎敌。
刘永满脸疑惑地问道:“现在榆林总兵正在全力围剿张三的起义军,分兵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为什么李国奇他们两人要在这个时候出兵进攻我们呢?”
有了大同社的支持,张三的农民起义军虽然还做不到和榆林卫边军正面作战,但依靠城池防守好事不差的,通州府的战士勉强陷入僵持当中。
其他人听了,也都一脸好奇,纷纷將目光投向徐晨,期待他的解答。
徐晨缓缓说道:“因为他们两人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了。他们二人的地盘一直与我们大同社接壤。这半年多来,我们的护卫队一直在响水堡和归德堡招募精锐士兵,目前招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当然,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们对我们產生如此强烈的敌视。
关键在於,抗旱会不断扩张,如今下属的村子已经发展到响水堡和归德堡周边了。现在,这两地一小半的农村都已经被我们抗旱会控制。他们二人如果再不採取行动反抗,只怕最后就只剩下归德堡和响水堡这两处还归他们统治,到那时,他们就会被我们抗旱会彻底包围。”
大同社的高层们听到这个原因,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这两人是迫於形势,不得不反抗。
李文兵紧接著问道:“敌人的兵力有多少?”
常武回答道:“根据张献忠传来的信报,这半年时间里,两人大肆招募家丁,他们两家的家丁合计起来接近400人。这次为了出征,他们又用银子蛊惑,徵集了4000军户。
所以,我们此次要面对的敌人,大概有四百到五百名精锐家丁,以及四五千军户。”
听到这个数字,大同社的高层们不禁鬆了一口气。毕竟,四五千的数字比他们原本预计的要少得多。要是面对四五万敌军,那可真要让他们头皮发麻了。
徐晨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安排道:“刘永、李文兵,你们二人即刻徵召全县的民兵,务必守好米脂和大同工业区。我带领2000护卫队,再从河鱼堡徵集上千士兵。有这3000精锐,足够应对这股大明军队的入侵。”
徐晨略作思考,心中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分兵击破榆林镇的绝佳机会。
刘永面露迟疑之色,担忧地问道:“3000人真的能够应付吗?”
说句实在话,哪怕是护卫队,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新兵。虽然他们平日里训练刻苦,但对於他们真实的战斗力,大同社上下谁也不敢绝对保证。
徐晨自信地笑道:“我们的护卫队成员一日三练,他们一天训练的成效抵得上明军十日之功。训练一年,就相当於明军训练十年。再加上我们完善的装备和火器,我坚信我们这3000人即便面对敌人的5000家丁,也能与之抗衡,更何况现在我们面对的只是四五百家丁。”
贺六也笑著附和道:“两位执政放心,明军家丁的战斗力我心里有数,绝对比不上我们的护卫队。他们看上去有四五千人,但实际上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也就那四五百家丁而已。而我们护卫队的战斗力,绝对可以歼灭这四五百家丁。”
徐晨听后,当即大声下令道:“王二、朱治、贺六、周晓珊!”
四人齐声应道:“末將在!”
徐晨果断地说道:“即刻命令护卫队將士拔营,准备出击敌人!”
“遵命!”贺六等四人齐声领命。
隨后,徐晨又看了看大同社的其他高层,说道:“你们要好好辅佐刘永、李文兵两位,稳定住米脂的大局,这便是大功一件。”
“遵命!”眾人神情严肃地回应道。
徐晨见状,微笑著安慰大家:“不用这么严肃。军户们拖欠粮餉都已经到第4年了,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我们真正要对付的,不过就是那四五百家丁罢了。咱们护卫队成员吃了一年的肉,难道还比不过这几百家丁?你们要相信,不管是从武器装备、组织纪律还是战斗力方面,我们的护卫队都远超明军。”
大同社高层下达出兵的命令之后,大同工业区的营地瞬间热闹起来,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整理著自己的物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