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均田与招募人才(1/2)
第123章 ,均田与招募人才
翌日,姜老太公便差遣自家管家前来。管家恭恭敬敬地表明来意,乃是姜家决定放弃姜家田產。不过,管家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听闻大同社推行均田之策,不知我姜家眾人若想留下,在这均田之中可有份?”
徐晨语气坚定地回应道:“只要姜家愿意分户,且真心愿意为我大同社效力,上阵杀敌,保境安民,服从我大同社的法令,那么一户可分得五十亩田地。
我大同社向来秉持公平公正之原则,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哪怕是姜家也不例外。”
管家听闻此言,当即表態:“徐將军,姜家確有一些旁支子弟,眷恋故土,
实在不想离开绥德州,还请將军妥善安置他们。
d”
徐晨听闻,心中顿时恍然大悟,姜家这是玩起了大族惯用的分散投资手段。
想到此处,他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姜家此举起码是將他的大同社视作了一个有爭霸天下潜力的势力,这倒也算是一种別样的肯定。
双方商议完之后,姜老太公把姜家分为三股,分別向榆林卫,河朔,山西行省三地投奔姜老太公的三个儿子。
而绥德本土,只留下了十几户旁支,徐晨也没为难姜家人,只要是分户了,
一户就给他50亩土地,他需要的是土地,而不是肆无忌惮的杀戮。
妥善解决姜家之事后,徐晨再次点齐兵马,前往绥德其余几大家族处。这些大家族,平日里对大明朝廷颁布的政策便时常推三阻四,阳奉阴违。
如今面对徐晨,他们心中虽有诸多不满,但见徐晨带著火枪队將府邸团团围住,火枪在阳光下闪烁著冰冷的光芒,眾人顿时若寒蝉。哪怕心中恨得咬牙切齿,暗自大骂徐晨是土匪、无赖、强盗,却也不敢表露半分。
他们的选择各不相同,一部分人把族人萎缩到城市当中,对乡下的事情不闻不问,他们打算等待朝廷的大军收復绥德城,他们再来算总帐。
另外一部分人在確定姜家人真活著逃离绥德州,他们也带领一家老小逃离这个混乱之地。
而绥德当地的中小土绅,情况则分为两种。在一些抗旱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村庄,徐晨事先派遣土兵担任民兵队长。这些民兵队长到了村子后,迅速將村民组织起来,以雷霆之势镇压了那些妄图反抗的士绅。隨后,眾人皆大欢喜地进行均田事宜,整个过程顺利有序。
然而,在另一些抗旱会尚未占据主导地位的村庄,情况却截然不同。当地土绅仗著自家养的长工壮丁,態度囂张至极,公然放话:“若是抗旱会的人敢来我们村子,格杀勿论!”
面对这般顽固不化之人,徐晨自然不会心慈手软。他果断下令出动护卫队,
甚至將炮兵营都拆散调配使用。对於一般的士绅宅院,直接用飞雷炮进行轰击。
飞雷炮呼啸著砸向宅院,瞬间火光冲天,砖石横飞。
而对於那些防御较为坚固的士绅围子,则动用四斤炮。只听得几声震天动地的炮响,一两炮过后,围子的城墙便轰然倒塌。
这些顽固土绅敬酒不吃吃罚酒,徐晨自然不会留情,不仅没收了他们的家產,还將他们发配去做苦力。一时间,整个冬天的绥德州,炮火轰鸣声此起彼伏,从未停歇。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十六日。
绥德城的悦来酒楼內,热闹非凡。朱治和沈荣作为本地,在此宴请绥德城的诸多读书人。虽说不少人顾虑与“叛逆”有所沾染,心中害怕,不敢前来赴宴,
但绥德绝大部分的读书人还是到场了。
这些读书人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生活陷入绝境的底层读书人,其中大多为童生。这些年关中地区旱灾连年不断,流民数量与日俱增。乡村之间,马贼土匪肆意横行。自张三起义之后,兵灾文接钟而至,使得关中地区的秩序愈发混乱不堪。
这些底层的读书人为了一口吃食,不得不放下尊严,四处奔波求生,但即便这样吃不饱饭依旧是常態。
而大同社虽被视作叛乱势力,却极为重视教育,规定下属的每一个村子都要招募夫子,开展扫盲工作,教导孩童读书识字。不仅如此,大同社出手极为大方,每月愿意付给夫子一两银子的工钱,还贴心地包四季长衫。对於这些几乎快要饿死的童生而言,大同社提供的这份工作机会,无疑是他们全家得以过上体面生活的唯一希望。
另一类则是举人、秀才等稍有资產的读书人。他们前来赴宴,可不是为了加入大同社,而是抱著討伐大同社的心思。
毕竟大同社推行的均由政策,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家產。尤其是那些考上举人的读书人,哪个名下没有几千亩的土地?大同社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也让他们在政治上失去了诸多倚仗。
至於他们为何不像一些老一辈人那般惧怕大同社,一来是年轻气盛,自恃掌握了圣贤真理,坚信有理便能走遍天下;二来在他们眼中,大同社毕竟是由读书人结社而成,总归算是自己人,料想大同社不至於对他们这些读书人痛下杀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