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粮食危机与灾害连连的关中(2/2)
徐晨也拿著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掛”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鬆地將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看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儿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藉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
他忍不住暗骂:“明末的老天爷真不给人一点活路啊,爆发旱灾还不够,还要来一场蝗灾。”
“先生,先生!”就在这时,不远处刘永和李文兵二人匆忙赶来。刘永跑到徐晨身边,焦急地说道:“先生,现在四周的流民听说我们大同社在分地,都往这边跑。这个月还没过一半,各地统计的流民数量就已经破万人了,照这个趋势,这个月预计会涌入2万多流民。”
徐晨道:“人多力量大嘛。王二他们不是一直嫌弃兵力不够,总想著扩大军队吗?现在有这么多流民,兵力问题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刘永却没好气地说:“可是粮食怎么办?我们围剿了整个延安府的士绅,手中的粮食也就不过150万石。现在依靠我们大同社吃饭的人已经超过10万,一天就要支出2000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73万石粮食。看上去这些粮食能吃两年,
但以现在流民增加的速度,只怕到年底我们就承受不住压力了。”
確实,大同社虽然在围剿士绅过程中收穫了大量的钱財和粮食,但开销同样巨大。6万流民屯垦,由於开荒是重体力活,一人一日消耗粮食就是2升,土兵、
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標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乾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繆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思索良久后说道:“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备的体制。而且我们这些社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要给大家减少定额的粮食,那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徐晨接著详细阐述:“第一,人口户籍要完善,精確到人。要清楚每个人是男是女、年龄多大,甚至要了解他们的职业。根据不同职业和人群,发放相应的粮本,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
我大致说一个標准,安重体力活,高技术人员,职业重要性来定。护卫队成员作为保护我们的土兵,他们的口粮不能减,一人的定额是两升;工业区的工匠,他们是我们財政的重要来源,定额的口粮减少到一升五;开荒的流民,口粮减少到一升二;我们大同社的社员和其他从事轻体力活的人,口粮减少到1升,
而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粮食定额同样定在1升。”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粮食徵收制度。在整个延安府,禁止粮商私自收购粮食,只能由我们的人来收购,而后把这些粮食全部详细统计出来。”
“第三,粮食只能进不能出,同时全面鼓励外来的商队运粮食过来。比如他们运粮食过来不仅不收税,甚至还能减免部分货物的税负。而且我们的驛站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这几点,你们二人召集一些社员商议,继续完善。粮食对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精確控制到每升。”
刘永听后,不禁挠挠头。徐晨说的这几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给整个米脂61万人制定精確的户籍和粮本制度,这个任务量比以前的均由工作要大10倍都不止。
毕竟均由只要把1块50亩的土地分给一户人就可以了,现在却要详细了解60多方人的信息,想想就知道工作量大得让人咋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確实是他们控制粮食消耗的最佳方法。
徐晨似乎看出了刘永的担忧,又接著说道:“你们回去之后,建立一个大型的孵化厂,儘量让本地的农户多养鸡鸭鹅等家禽。”
“啊!”李文兵和刘永两人一脸然,这都旱灾闹得这么严重了,还要费粮食去养家禽,先生这是打算做什么呢?
徐晨指了指地面上跳来跳去的草,解释道:“今年这些草的繁殖量异常多。常言道,久旱必蝗。我担心今年会闹蝗灾。而鸡鸭鹅就是这些蝗虫的天然克星。现在大规模养殖鸡鸭鹅,能够防患於未然。”
“蝗灾!”两人听闻,一阵惊恐。他们虽然年轻,但已经经歷过两次蝗灾,
每一次蝗灾过后,都是饿孵遍地,景象惨不忍睹。
徐晨继续说道:“对了,米脂有大量的家禽,可以从米脂调拨,你们通知其他县的社员,每个县必须要弄一个大型家禽养殖场,每村每户的人都必须要养鸡鸭鹅,哪怕我们免费出家禽苗,也要鼓励百姓养殖家禽。
还有,现在开始就要发动大家捕捉蝗虫,发布通告告诉大家两斤蝗虫换一斤麦子。现在每多抓一只蝗虫,未来就可能少成百上千只蝗虫,而且蝗虫也可以打成粉,做成饲料来餵养家禽。”
“遵命!”两人应道,隨后离开了张家滩。路上他们整个人都处於惶恐当中。李文兵望著如火的骄阳,不禁嘆息道:“我陕北真是多灾多难吶———”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4月25日。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著天空,整个天空都是一片蓝色,仿佛一块,仿佛是一块漂亮的玉石。
陕西巡抚岳和声穿看官服。立於城楼之下。他微微眯起双眼,眼角扫过城下那些零星蜷缩著的流民。这些流民衣衫槛楼,面黄肌瘦,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岳和声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这些流民的现状,今年的流明又增多了,眼前的景象不过是整个陕西局势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远处的黄土官道上,突然扬起一片烟尘。岳和声心中一动,知道是三边总督杨鹤的朱漆马车与延绥巡抚张梦鯨的青慢轿队正缓缓驶近。
他连忙整了整衣冠,抖擞精神,上前几步,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声音洪亮道:“下官陕西巡抚岳和声,恭迎总督大人!”
杨鹤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身姿虽略显疲惫,但仍不失威严。他微微頜首,
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温和地说道:“之律兄不必多礼,本督此次前来,身负巡视三边军务之重任,诸多事宜,还要仰仗你多多协助啊。”
此时,青慢轿队也停了下来,延绥巡抚张梦鯨从轿中缓缓走出。他看上去满脸疲惫,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66岁的年纪,再加上这一路长途跋涉的顛簸,让他的脚步都有些虚浮。
他顾不上整理衣衫,急切地问道:“延绥镇的情况怎么样了?大同贼寇有没有继续扩大?”
岳和声表情变得复杂起来。他先是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著用词,然后缓缓说道:“大同贼寇目前並没有继续扩大势力,他们在占据延安府之后就停下了脚步,他们不仅没有进一步侵扰周边郡县,甚至还开始大范围地接纳流民。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据下官所知,他们接收的流民数量已经超过10万之多。而陕西其他郡县,目前还处於相对稳定的状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是要感谢这些贼寇吸纳了这么多流民,缓解了一些地方的压力。”
杨鹤听闻此言,轻轻授了授鬍鬚,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隨后笑道:“这对朝廷来说,倒也算是个好消息。如此看来,这股贼寇並非是那种穷凶极恶、蓄意谋反之人,他们大抵是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走上这条造反之路。或许,还有可以招安的余地。”
岳和声却没有杨鹤这般乐观,他重重地嘆了口气,面色凝重道:“总督大人,下官还有个坏消息要向您稟明。今年自春耕以来,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有两个月未曾下雨了。如今地里的庄稼都已开始泛黄枯萎,照目前这情况来看,一场大旱恐怕是在所难免了。关中百姓们本就生活困苦,若是再遭遇大旱,收成必然无望。可朝廷如今还在徵收辽餉,若是继续如此,大同社这样的造反势力將会越来越多,下官实在不敢想像,整个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啊!”
杨鹤听了这话,脸色也渐渐变得阴沉起来。他知岳和声所言绝非危言耸听,
大旱一旦来临,粮食欠收,百姓生活陷入绝境,活不下去的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敢干。
而此时,朝廷內部党爭不断,国库空虚,又要应对辽东战事,实在是难以掌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他望著远方那片乾裂的土地,心中沉甸甸的,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久久无法释怀。
张梦鯨也一脸忧虑地摇了摇头,喃喃自语道:“这可如何是好———”三人站在城楼下,望著眼前这片萧瑟的景象,各自陷入了沉思,气氛愈发凝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