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產业链体系的监管与挨骂的张献忠(1/2)
第138章 ,產业链体系的监管与挨骂的张献忠
肤施城,工业一区,星晨家具作坊里,到处都是“噠噠噠”的敲击声音,这个作坊不小,用的是竹筋水泥做支柱,高度超过了两丈,有半亩大小,里面有30
余工匠在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
“鐺鐺鐺”的声音有节奏地响著。
孔晨是这作坊的东家,他身材壮实,双手满是老茧,此刻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大声喊道:“好了,你们到下班的时间了,收拾好工具回家!”
工匠们纷纷回应:“知道了,东家!”声音里透著一天劳作后的疲惫,但又带著几分即將回家的轻鬆。
他们一个个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工具,陆陆续续走出工厂。与此同时,另外一班工人走进来,准备接手接下来的工作。
孔晨的师弟赵铁柱快步走过来,他憨厚老实,说话带著浓浓的乡音:“师哥,晚班就交给俺吧,您放心!”
孔晨拍了拍赵铁柱的肩膀,笑著说道:“有了煤油灯之后,咱这作坊就能一天开到晚。这可是个好东西,多亏了都督能弄出这样的好东西。”
不过他很快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师弟可得注意一点煤油灯的方向。咱这作坊里木屑多,要是木屑靠近了煤油灯,那可就危险了,说不定会引发大火,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吶!”
赵铁柱用力地点点头:“俺晓得,师哥。俺一定多留意看,保证不出岔子。”
星晨家具作坊他占七成股份,他三个师弟占三成股份,所以赵铁柱也是东家,对作坊的事情他自然也异常上心。
孔晨还是有些不放心,继续叮嘱道:“早班交接的时候更要注意了。交班时间一到,就绝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工厂。你还记得咱旁边老陈的木材作坊吧,就因为他儿子多上了一个时辰的差事,结果被上面罚了二十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咱可不能犯同样的错。”
赵铁柱再次重重地点头:“俺知道啦,师哥。俺回去之后,先仔细清点人头,到点了一定带著所有人一块儿走,一个都不落。”
说起这煤油灯,那可是徐晨带领大同社的一大功绩。自从徐晨建立石油產业,廉价的煤油灯就开始大量生產。
为了推广煤油灯,大同社在肤施县南北两条主干道上,建立了路灯系统。一到晚上,两条街道被照得亮堂堂的,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儿。即便是京城,也没有这般奢侈的照明。虽说一开始,很多人在背后暗骂大同社是暴发户,可这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两条街的店铺即便是到了夜间也生意火爆,甚至还开成夜市。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示范效应,煤油灯迅速在延安府大规模普及开来,现在已经全面取代了蜡烛和老式的油灯。
有了这更亮、更廉价的照明系统,肤施工业区实行三班倒就有了物资基础。
但整个肤施城却没多少作坊敢隨意加班。
其中的缘由也很简单,大同社不充许,徐晨当然不充许有加班这样的事情了,现在每个月都有3万流民涌进来,本来就业岗位就不够多了,还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你这是在找打。
所以大同都督府对於加班这是重点打击,哪怕是工匠想加班也不充许,你加班了,那其他人怎么生活?
现在大同府的政策就是极限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以甲方的地位优势逼著这些作坊多招工匠。
在收缴了整个延安府大户的钱財之后,大同社已然成为肤施城最大的经济体。肤施城六七成的作坊都要和大同社打交道,既然要合作,就得听大同社的命令。
徐晨对產业链管理那是相当熟悉,毕竟后世的经验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他依样画葫芦,只要作坊愿意和大同社做生意,就得接受大同社的產业管理。什么標准化生產、流水线作业,大同社都会派人来指导。
而且,大同社还有严格的规定,工人的俸禄最低不能少於三钱,每个班次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四个时辰,一旦违反规定,就要接受处罚。
儘管大同社的限制条件不少,可肤施城的作坊主们还是爭著抢著要和大同社做生意。
为啥呢?道理很简单,大同社推行的標准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能大大提升作坊的生產效率。而且大同社的订单多,利润也高,和他们合作,实实在在能赚更多的钱。
就掌孔晨的星晨家具作坊来说,原本他和师弟4个人的小作坊,他们自已是老板,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加不加班的事情。
但孔晨通过原本在大同工业区的关係,弄到了都督府的订单。那是一方张课桌的大订单,他只能多招60人,三班倒的赴订单,同时也要开始遵守都督府的规矩。
而像这样的大订单,大同社手里有十几份,得到这些订单的作坊一个个都赚了钱,他们清楚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要听从都督府的命令。
而那些没有加入大同社產业链的作坊,生產效率比不上人家,订单也少得可怜,最后不是破產就是倒闭,根本没法在这行里继续混下去。
孔晨从作坊出来后,径直去市集买了些滷菜,隨后朝看幸福小区走去。幸福小区可是整个肤施城第一批改造完工的小区。
这段时间,大同都督府在整个延安府大力开展基建工程,肤施城作为重点区域,徐晨有意將其打造成近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工程。而且当下人力充足,於是在城中大规模地进行拆建工作。挖下水道、在核心街道修建水泥马路,等水泥的原材料充足之后再扩张,在道路两旁设置后世常见的绿化设施,还建起了类似后世小区的建筑。虽说这些建筑比起后世的小区要简陋许多,都是三层楼的筒子楼样式,以竹筋水泥为支柱、砖石为结构,但在这个时代,那绝对称得上是高品质住宅。
幸福小区作为首批工的住房,大部分都分给了上次与杜文焕大战中立功受奖的战士们,因此也成了大同社的军官小区之一。
孔晨提著买好的吃食走进了田建秀的家。
此时,田建秀的老婆莲娘正抱著小儿子,满脸严肃地训斥著自己的小弟二狗。
莲娘一看到孔晨,立刻换上笑脸:“孔大哥来了,二狗,还不叫人。”
二狗赶忙打招呼:“孔大哥,好。”
这时,坐在大厅里看《大同报》的宋老汉听到声音,放下报纸,笑著说道:“小孔又来啦,正好留下来吃个饭。”
可別小看宋老汉,他以前也是读过书、学过字的,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他都能通读。只可惜他读书天赋有限,后来世道越来越艰难,也就断了读书这条路。
不过自从成了纺织厂的看门大爷,整天守著亭子没什么事,就渐渐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即便现在在家,每天也都要看上一看。
宋母正带著由见秀的大娃,眼前这温馨的场景,让孔晨心里不禁生出几分羡慕,田大哥如今这日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田建秀分到的这套房子挺大,两厅四室。他乾脆把老丈人家也接过来住,彼此也好有个照应。现在,他给老丈人在纺织厂安排了个看门的活儿,虽说每个月只能挣三百文钱,但活儿轻鬆还包。
宋建军(大狗)被安排到钢铁厂当学徒,活儿虽然辛苦,不过收入不错,正式工就有一两银子,而且上升空间大,要是能成为技术工匠,每个月挣十两银子那都不是难事。
宋建华(二狗)因为年纪小,被安排到戏曲团做帮工,每天主要负责帮下乡的剧团搬运各种物品。
宋建华干了半年后,发现戏曲团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可他跟著姐夫来就是想留在城里的,於是就想让姐夫帮忙换个差事。
莲娘知道这事儿后,立刻把宋建华狠狠训斥了一顿,当初为了把全家人弄到府城,自己的夫君不知道託了多少关係。现在二狗居然还矫情上了,看不上戏曲团的工作,自然引起莲娘的口诛笔伐。
正好孔晨来了,莲娘才停下,可眼神还是恶狠狠地盯著宋建华,把他看得心里直发毛。毕竟长姐如母,宋建华从小就是姐姐带大的,自然对姐姐怕得很。
孔晨笑著问道:“今日是老田轮休吧,他在家不?”
莲娘点点头:“在呢,在书房看书呢。”
孔晨便自己朝著书房走去。书房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架,能装不少书,还有一张大书桌,这些可都是孔晨亲手打造的。
这种书房的样式和现在大明读书人的书房截然不同,这是徐晨按照自己记忆中后世书房的样子弄的。之后大同社的人纷纷效仿,这种样式的书房便在整个延安流行开来。
孔晨走进书房,看到田建秀正捧著一本厚厚的书在看,封面上写著“纪效新书”四个大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