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艰难的中间道路(2/2)
“振兴社,这名字好!既大气又能表明我们的志向。”眾人纷纷点头赞同,
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韦富道:“我们现在就收集重民社的黑料,让他们喜欢主持公道,我要彻底把他们的名声搞臭。”
“黑料还不好找,从现在起,我等就派家丁盯著重民社的人,下手要快要重,第一期报纸就要把重民社彻底搞臭。”
现场的人纷纷出主意,而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眾民社被他们打压的场景。
而这就是重民社走中间道路的处境,他们想要维持关中脆弱的秩序,就要想办法从大族手中抢一部分的利益给下层。
但利益之爭岂是那么容易的,他们唯一的范例只有大同社了,於是在模仿过程当中,竟渐渐活成了当初他们自己討厌的模样。
但即便刘南卿等人认为自己退让了很多,所作所为都是为士绅的长远利益,
但在长安城大族当中,重民社的名声与大同社几乎相差无几,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最討厌的政治团体,这一转变让不少人感慨世事无常。
当初,刘南卿等人经米脂多次挫折之后,痛定思痛,虽然到现在还是认为像大同社那样激进地清理地方士绅的做法並不可取。
但他们也明白,若將百姓逼到绝境,为了生存,这些百姓必然会投向大同社这类激进势力的怀抱。想要让天下恢復稳定的秩序,实现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的理想状態,关键在於让农户能够活下去,要让地方的大族吐出一些利益,最起码不能在乾旱之时还追缴债务,把佃户赶走成为流民,
於是,重民社在长安城大力宣扬减租减息的理念,收租可以,但不能赶尽杀绝,要让人有生存的口粮,要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土绅可以新修水利,
增加农业產出,以增量財富取代现在的零和博弈。
他们积极学习大同社的一些举措,如打並、修水利、屯垦,还大力推广种植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高產作物。
別说,这些努力还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仅仅半年时间,眾民社的社员数量就从起初的几十人迅猛发展到上千人。在眾民社的劝说下,长安城中的不少中小地主减少了一部分租子,並且尝试种植高產作物,还在自家田地里打了水井。这一系列变化让长安城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然而,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刘南卿他们见过大同社建立一个没有士绅的世界,他们的危机感很强,认为这样的改良是必须的。
但关中土绅没有见过这样的世界,他们的危机感没有刘南卿那么强。大明没有了,还可以有大顺,大乾,给谁打工,不是打工,不管是哪个人做皇帝都少不了他们。
但关中这千年来的规矩是不能变的。
重民社明明是读书人组建的社团,却可耻的背叛了他们,站在泥腿子一边和他们打起来对台,真是养了一条中山狼。
而且长安城的大户们此前捐钱捐粮,满心期待杨鹤他们能够出兵镇压大同贼寇,儘快恢復关中原本的秩序。
可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总督府却毫无出兵的跡象。大户们按撩不住,派人前去询问,得到的答覆却是极其敷衍的“还在练兵”。
这可把当地的士绅大族给惹恼了,他们觉得自己被总督狠狠地欺骗了,心中的怒火开始熊熊燃烧。
祸不单行,此时的关中地区已经许久滴雨未下,明眼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
一场严重的大旱灾已经近在尺。按照往常的习惯,当地的大户士绅们提前囤积粮食,试图通过控制市场供应量来推高粮食价格。如今,长安城中一石小麦的价格已经突破了二两银子,这一高价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他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重民社的强烈不满。重民社旗下的《眾民报》每隔七天就要对这些大户士绅进行口诛笔伐。报纸上言辞激烈地批判道,在这乾旱的艰难季节,关中上下无论士绅百姓,都应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所有囤积粮食的行为都是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是扰乱天下的恶劣行径。而且,《眾民报》还特意点名了几家为首的大族粮铺,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贪婪与自私。
刘南卿他们看到了大同社在米脂的做法,自认为自己在长安的举措已经算是相当克制,大家各退一步,大体维护各方的利益,维护关中稳定最重要。
但在这些大族眼中,他们钱支持重民社,可重民社却干起了“吃饭砸锅”的事情,这怎能不让他们恼羞成怒?
当然,最让大族们气愤的还是经济上的矛盾衝突。刘南卿制定了全面学习大同社的政策后,推动总督府在陕西置办官產,主要集中在煤矿和纺织这两个领域。目前,纺织厂由於刚刚起步,利润还不高,尚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但煤矿厂的利润却极其惊人,刘南卿在西安府大力推广蜂窝煤,这种低价便捷的燃料一经推出,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全面占据了西安府的燃料市场。
每个月仅仅长安城一地,蜂窝煤就能带来三万两银子的收入。如此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了当地大户的强烈关注,他们立刻就想將这个產业掌控在自己手中,有钱大家一起赚,和光同尘才是王道。
然而,他们的想法遭到了杨鹤的果断拒绝。对於总督府来说,每个月三万两银子的收入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这笔钱,至少能让士兵们听从指挥,维持军队的稳定,还能安置灾民,这这三万两杨鹤都觉得少了,怎么可能和那些大族分。
但这无疑让当地大族极为不满,双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而在这期间,刘南卿也遭遇了当初大同社曾面临的困境。蜂窝煤產业盈利后,当地的帮派分子立刻盯上了这块肥肉。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些帮派分子会按照市坊划分,控制当地的运煤工匠,给工匠们留下一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而搜刮上来的利润则按照三七分帐,三成归帮派,七成归帮派上头大族。
但刘南卿他们可是见识过大同社是如何对付这些帮派分子的,怎会任由他们欺负。贺函当机立断,迅速组织了上千名屯垦农户,气势汹汹地衝进长安城,对这些帮派分子展开了一场猛烈的围剿。在眾人的齐心协力下,帮派分子被打得落流水,再也不敢对煤炭產业有任何非分之想。
当地大族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试图直接控制煤炭来源,通过抬高煤炭价格来夺回利益。但刘南卿早有准备,他凭藉总督府的关係,买下了几个废弃的煤矿。这些煤矿虽然被標註为废弃,但实际上只是因为进水导致开採困难。在这个时代,抽水技术还十分落后,只要矿井深度稍微大一些,就很容易因为积水问题而被废弃。
不过刘南卿他们在米脂了解到了大同社改造废弃煤矿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压水井把水抽出来。经过贺函等人的一番精心改造,这些废弃煤矿重新焕发生机,
源源不断地为市场提供煤炭。这下可好,当地大族连卖煤能赚的钱都赚不到了,
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
为了这一系列事情,双方可谓是彻底闹翻了,陕西行省的大户连装都不装了。直接上书朝廷,三边总督与民爭利的官司甚至直接打到了御前。
此时的崇禎皇帝也对杨鹤有点不满,上任三个月时间,就知道要军要賑济,对贼寇一点动作都没有,好在杨鹤也有自己解释,三边军户普遍有一两年没得到军,互相安抚好,他们没办法出,后面关中旱灾越来越严重,杨鹤又说要安抚好灾民,以此断绝贼寇的兵源,这样才能稳住关中。
得到杨鹤的这番解释,还没有被袁崇焕背刺崇禎皇帝,秉持看“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原则相信了他。
而且三边总督到陕西任职还不到三个月时间,在没有犯下重大过错的情况下,崇禎皇帝也不会轻易更换人员。因此那些弹劾三边总督的奏摺最终都无疾而终。
俗话说“远香近臭”,如今在这些大族的眼中,重民社的名声比大同社还要糟糕。重民社原本试图在士绅和农户之间寻求平衡,却没想到在与大族的一系列衝突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关中大户並不认可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