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饿肚子不是你造反的理由(1/2)
第153章 ,饿肚子不是你造反的理由
天色渐暗,三边总督府的议事厅內,烛火摇曳。杨鹤眉头紧锁,他著急地站起身来,在延安府的沙盘前来回步,眼神中满是焦虑与疑惑。
他望著沙盘上那代表著大同贼寇势力的標记,声音带著一丝急切道:“三个月前,大同贼寇不过六七千的兵马,如今却一下子弄出两三万人马,且战斗力如此强悍,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段时间,来自榆林卫的求援文书如雪片般飞来。榆林卫的將士们在大同贼寇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大部分堡垒,將兵力集中到榆林城坚守。
延绥巡抚张鯨梦的书信就摆在杨鹤的案头,信中言辞决绝,表达了以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杨鹤知道张鯨梦为人刚正,他既可以怀疑榆林卫那些武將的能力,
但绝不能怀疑张鯨梦的必死之心。榆林卫如今真的是岌可危,所以他才急切地想要儘快组织救援。
刘南卿站在一旁无奈道:“大人,大同贼寇实行的是全面军户制度,藏兵於民。他们规定50亩地便有一名军户,而延安府有300多万亩田地,如此算来,大同贼寇便可招募6方和家丁战斗力差不多的土兵。”
他顿了顿,接看说道:“所以属下不建议大人採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即便您击败了赵云飞部,后面还有三四万大同贼寇等著。哪怕您带上整个固原镇的精锐,也未必能攻破延安府。”
杨鹤听后,神情恍惚喃喃道:“又是一个老奴。”
他自然记得努尔哈赤在辽东建立的八旗制度,那也是农兵合一的制度。正是凭藉著这一制度,女真人在辽东横行无忌,辽东各个將门都不敢与他们进行野战。
如今大同贼寇如出一辙,榆林將门同样不敢和大同贼寇野战。更让杨鹤无奈的是,这样的制度大明根本无法学习,因为在大明境內,早已找不到一亩无主的土地。
刘南卿面露无奈之色,道:“如今大同贼寇根基已成,想要轻易平定谈何容易。大人现在要做的,就是儘快安內,把关中其他贼寇平定,再训练出十几万军队,朝廷以堂堂大势压过去,或许才能战胜大同贼寇。”
可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这只是美好的设想。剿灭关中其他的叛逆相对容易,但训练出十儿方大军,朝廷根本没有这个財力。
就在这时,岳和声匆匆走了过来。杨鹤连忙问道:“之律兄,以工代賑的计划如何?那些大族愿意救济流民吗?”
岳和声无奈地摇了摇头:“修水利设施,他们愿意支持,但出钱粮却是方万不肯。”
杨鹤听后,仿佛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无奈地瘫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半天没有动静。
以工代賑本是他们想出的绝妙办法,这相当於对整个关中的叛逆来了一场釜底抽薪。可这谋略虽好,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一一大明朝廷没有钱。而有钱的大户文不愿意资助。这些大族,哪怕知道以工代賑对他们也有利,但只要想到会有別人占了他们的便宜,就坚决不愿意做。
杨鹤望著眼前沙盘上,一个个代表著反叛者的旗帜,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些人迟早会把整个关中占据,而战乱將会像一场可怕的风暴,埋葬整个大明王朝。
“都堂,都堂!!”刘南卿小声唤道。
杨鹤忽然大声道:“不能继续打下去了,再打下去大明的江山就危险了。全面招抚在关中的叛军,只要他们愿意投靠朝廷,朝廷对他们做的事情既往不咎,
还可以给他们军职,让他们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刘南卿小声道:“大人,您是想要让这些叛逆自相残杀。”
杨鹤严肃地说:“这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关中的叛逆中,以大同贼蔻最为危险,只有把他们消灭了,大明江山才能稳固。”
岳和声却摇头道:“招抚也需要钱啊。”
两人相视无言,他们都清楚,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钱。而且更让他们痛苦的是,朝廷虽然没钱,但大同贼寇却財力雄厚。
大同都督府的政策相对公开透明,他们了解到,大同都督府夏秋两季田赋就超过了150万石,而其他的收入,根据刘南卿的匯报,大概会有300万两左右。一个贫瘠的延安府,税收竟是整个陕西行省的两倍,大明朝廷的两成,大同贼寇搜颳得如此之重,但延安府却是整个陕西的世外桃源,政通人和。
大同贼寇有什么超乎常人的本事吗?其实並没有。
他们施政极其简单粗暴,一亩地就徵收三成的粮食,严抓商税,再就是建立了一些官办的產业,一年就能搜刮出300万两银子。
而这些,他们一样都做不到。他们无法从那些王爷大主手里收到足够的由赋,商税也收不到几个钱,甚至连三边总督府做的官办產业都受到本地大族的排挤。
更让他们难堪的是,大同社还在报纸上嘲讽他们。报纸上写道,大明的王爷、大族士绅,占据了天下八成的土地,但他们却不用交税,只有不到两成的农户,却承担了天下所有的税负役,如此不平等,大明的天下自然会衰败。
杨鹤他们看了,无法反驳,因为这就是真话,他们自己也知道,只是以前装作不知道而已。而现在大同社以延安府作为例子,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就好像那个戳破了皇帝新装的小孩一样,他们想装作看不见也不行了。
杨鹤声音沙哑地问道:“现在到底还能从什么地方弄钱?”
刘南卿低头思考片刻,道:“大人,现在田赋是不能再加了,再加会有更多自耕农加入叛逆,官办產业短期內也难以筹得足够的钱粮。如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各县设卡收商税。”
岳和声迟疑道:“朝廷只怕不会允许,先帝好不容易撤关卡。”
刘南卿激动地说:“先帝那是被奸臣蛊惑了。农户已经没有粮食了,朝廷还在拼命地收刮,那些商家有钱,朝廷却给他们减税,这哪里是重农抑商,完全是倒反天罡,重商抑农。自古只有农户造反的,还从未听过有商人造反。”
杨鹤听后,沉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道:“本官这就上报天子,在关中各府各县设卡收税以养军。招抚之事也也马上开始。”
说罢,他起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准备起草奏章。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10月29日。
寒风虽然凛冽,但天空依旧看不到多少云彩,中午的时候甚至能感受到温暖,但这样的温暖却没有人想要,有经验的老农忧心,连冬天都不下雪,明年的旱灾只怕会更严重。
三边总督府派出的差役们,脚步匆匆地穿梭在关中大大小小的城池市集之间,將招抚的告示一张张贴在显眼之处。告示上的文字在风中微微抖动,仿佛在向各地起义军传递著朝廷的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