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巧取豪夺与贪赃枉法总要占一样(1/2)
第165章 ,巧取豪夺与贪赃枉法总要占一样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5月2日。
一位老者带著一群年轻的读书人,从关中进入延安府。
老者是徐光启,他到现在都很难接受徐晨这样一个能干有为的青年,居然背叛朝廷,他这次来延安府。
一就是想要带回自己的学生陈子龙。陈子龙不但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老乡,陈家把他託付给自己,结果他却把陈子龙送到叛逆的巢穴,徐光启认为自己有责任把陈子龙带回去。
二就是看看能不能劝说徐晨归降朝廷,
而徐光启带的五个青年分別叫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勛、徐孚远、彭宾三,他们是陈子龙的知交好友,知道陈子龙深陷贼窝之后,他们跟著徐光启来陕西行省,看看有没有办法救人。
路上他们遇到了秀子营去延安去接俘虏的,千户伍靖知道是来人是徐光启之后,异常恭敬,从米脂出来的人,都知道最早推广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作物就是徐光启老大人。
这几年陕西的旱灾不断,还能勉强维持局面,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作物功不可没。
伍靖当即给他们几匹马,让他们跟在队伍后面。
夏允彝羡慕道:“这秀子营一路军纪严明,不愧是名震关中的强悍之军。”
他们来到陕西行省,在长安城待了几天,就发现关中学风比他们想像的要更甚,在江南都属於时髦的社党,但在关中却有十几个,让他们感到吾道不孤,原本歷史上他们几个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成立了几社。
当然在关中最出名的社党有两个,一个就是背叛朝廷,占据延安府吞併榆林镇的大同党,他们属於贼寇之流,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重民社,他们则是以读书人从军,建立了一个以读书人为军官的秀子营,以其强悍的战斗力闻名整个关中。
尤其是他在长安城了解到,重民社在当地积极推动减租减息,抗旱救灾,为农户减轻负担,打击豪强,整顿社会治安,而这一切都是他想要做的,要不是这趟的目的地是延安府,他都想加入重民社。
杜麟征也有点羡慕道:“关中武风之盛,远胜我等江南。”
周立勛小声道:“听闻那大同社更加强悍,打的整个三边將门不敢野战。某总觉得这有问题,
在京师我等也见过其他北方士子,即便武风强悍,也没强悍到这种程度。”
读书人比武將都能打,有点震碎他们的三观,
徐孚远道:“某觉得主要是他们的武器都是火器为主,他们组建的火器营,靠的是严密的组织,个人的武艺居於次要位置。”
“据说秀子营,哪怕是在战场,也是阵型严整,行进之时,其徐如林,靠近敌人在与火枪进攻。
而大同社据说也是一样,他们在野战当中从来就没败过,即便是面对几倍的敌人也能战而胜之“更重要的是,某听说重民社骨干力量也是来米脂,他们的社长还是大同社二號头目刘永的堂兄,而且这两个社成立的时间也非常近。”
有这等八卦,他们几人凑在一起聆听徐孚远,说这两个社的故事。
而在前面的徐光启却眉头紧皱,因为这一路上道路两旁的农户,不断的在浇水,但即便是这样,地里的麦子长势依旧不理想。
他询问伍靖道:“今年关中降水如何?”
伍靖脸色难看道:“春分时期降水极少,不到往年的一半,进入盛夏之后,更是连著三个月没有降雨。因为这两年乾旱不断,关中有一半的並都枯竭了。我们社长在关中打並,最深的达到30
丈,依旧没有出水,现在在关中地区普遍要打到十丈的位置才能出水。”
可以说这场意外的旱灾,打乱了岳和声所有的战略,本来被杨鹤压制的流民队伍再次壮大了,
不沾泥的人屡屡被击败,但因为有流民的不断加入,叛军的实力反而变得更加强大,现在都开始出现在西安府附近。
关中粮食价格不断攀升,斗米三钱银子,现在连长安城的百姓都吃不起饭了,只能一顿干一顿稀的硬熬。
徐光启面色忧愁道:“北方难太平了。”
去年山东闹蝗灾,中原发大水,陕西兵灾旱灾,辽东女真人更是步步紧逼,把大明的势力挤出了辽东的范围,大明北方没有一处是太平的。北方灾害连连,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已经接近崩溃了,
他异常担心大明朝廷能不能扛得住这一波灾害。
很快他们到了富县,他们见到一个关卡,关卡上面的旗写大同二字。
徐光启他们到了大同社的地界了。
伍靖的队伍引起关卡当中大同军的警惕。
伍靖上去和哨兵说了什么,就回来道:“徐师,我等不能过境,后面的路只能徐师你们自己走了。好在延安府太平,倒也不用担心安全。”
徐光启笑道:“多谢伍將军这一路护送了。”
哨兵对徐光启他们没有拦截,只是询问他们要去延安府做什么,然后就给他们开了一个通行证,並警告他们道:“这个通行证一定要保管好,你们在延安府这一路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行,掉了,补办非常麻烦,代价非常大。”
等他们进入延安府地界之后,终於有点明白伍靖说太平安全的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