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崇禎:大明的忠贞之士在哪里?(2/2)
他本想任命温体仁为直隶总督,但温体仁却以自己能力不够拒绝了,而后他又找了杨嗣昌,但杨嗣昌又以资歷不足拒绝了,后面崇禎又找了几位位高权重的老臣,但这些老臣都已年岁已高,疾病缠身,难以处理政务拒绝了。
崇禎了半个月时间,硬是找不到一个直隶总督的人选。现在崇禎看到贺函的奏摺,知道这事情不能再拖延下去,再拖下去,这些土地只怕要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他想了想道:“就任命他吧!”
崇禎写了一封启用杨鹤为直隶总督的詔书,而后交给司礼监的太监去宣旨。
詔书写完之后,崇禎乾清宫门口看向紫禁城外无奈道:“我大明的忠贞之士到底在何方?”
崇禎本以为勛贵是最后的根基,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他意识到这些勛贵虽然是皇权的根基,但他们同样也在挖著大明的根基,是大明朝最大的蛀虫。
崇禎最开始以为大明最大的祸害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於是他把阉党拔除。
但经歷了袁崇焕和己已之变,他发现东林党人也不可靠,於是他开始排斥东林党人,本打算重用勛贵。
偏偏这些勛贵腐败无能不说,还在不断的蛀空大明这艘船的船底,这是想弄得他大明朝直接沉没。
现在崇禎举目望过去,发现满朝文武,內朝外朝,皇亲国戚,勛贵元老没有一个能信任的。
崇禎看著紫禁城內忙碌的太监,喃喃自语道:“老祖宗果然比朕有远见,这镇守太监真不能少,朕目光短浅啊。”
紫金城外,王承恩將崇禎的话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了成国公朱纯臣等人。
这些勛贵们听完崇禎的口諭,一个个嚇得冷汗直流。他们虽然凭藉著血脉继承了爵位,但论真本事,他们比不过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上战场,他们也比不上那些从大战场拼杀出来的总兵。他们全靠著天子的恩情才能过上富贵的生活,
一旦被天子厌恶,富贵生活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王承恩离开后,朱纯臣长嘆一口气,说道:“以后大家都注意一点,不要去招惹那个贺疯子。不就是儿两银子的事情,怎么就弄到用暗杀的手段了,也难怪天子如此生气。”
定国公徐允禎气愤不已,大声说道:“这哪里是我们要去招惹那个贺疯子,
明明是他断了我们的財路啊!西山的煤矿本来是我们的,现在没了;长芦盐场也是我们的,现在也没了,我们每家都损失了几万两。现在反倒成了我们的不是了。”
朱纯臣无奈地又嘆了口气,说道:“谁让现在贺涵深受皇恩呢,我们暂且避他一头就是了,当年魏忠贤也权势滔天,但他现在在何处,贺涵如此囂张跋扈,
肆无忌惮得罪人,他的权势长不了,到时候我等再把自己的钱財拿回来就是了。”
这些勛贵也只能无奈的点头,他们才是真正的与国同休,那些所谓的权臣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当年能忍魏忠贤,自然也可以忍贺涵,反正也就这几年时间而已,就当是被疯狗咬了。
话分两头,大明的各路勤王主力,开始陆续分散回到自己的驻地。经过贺涵在天津卫的反腐行动,崇禎终於有了一些钱。他派遣自己的心腹太监到各军各营进行赏赐,以安抚车心。
经过这两年的诸多变故,崇禎终於认识到,没有镇守太监在身边,自已就像一个聋子和瞎子,对地方的事物根本看不清、查不透。
那些臣子总是想方设法地欺瞒他,在这个复杂的朝廷中,他能相信的也只有身边的太监了。於是,被他废除的镇守太监製度,又重新拿出来了。
在勤王大军之中,主力部队由孙承宗带领,浩浩荡荡地来到天津卫驻扎。这二十余万大军,军旗猎猎,马蹄声声,仿佛一道钢铁洪流。
贺涵命令伍绍招募天津卫的百姓,帮助大军修筑营房,供应勤王大军休整。
6月25日,孙承宗的大军整齐有序地进驻天津卫大营。贺涵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亲卫前来拜见孙承宗。
在大营的议事厅內,孙承宗看到贺涵前来,眼神中既有欣赏又有痛惜。
他缓缓站起身来,责怪地看著贺涵说道:“为何做事要如此急躁呢?你不过三旬,便已经做到一品总督的高位,你还需要追求什么军功和政绩吗?
朝廷政务並非战场上的打打杀杀,你这样毫无顾忌地大抓官员,把整个官场搅得鸡犬不寧,只会將自己置於绝境啊。”
孙承宗一直很看好贺涵,甚至曾设想让他去督师辽东,抵挡女真人的侵扰。
然而,贺涵在天津卫的一系列举动,已经引起了整个大明官场的轰动。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將,都对他心怀畏惧,不敢轻易接近。如今的贺涵就像一座孤立的山峰,被大明官场孤立在外。
贺涵面无表情道:“太傅,您可知道,大明此时也正处於绝境之中。关中已经沦陷,中原的安稳又能维持几日呢?”
他说著,手指向营帐外的大军,继续说道:“太傅觉得,这些连野战都不敢的军队,能打得过大同贼寇吗?”
孙承宗听后,不禁然。他虽然一直在前线指挥大军对抗女真人,但也听闻了关中被大同贼寇攻占,三边13万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
只是当时他一心想著如何驱赶女真人,无暇顾及此事。如今被贺涵一提,他才深刻地感受到,大明朝廷的局势已经极其危险。
大同贼寇虽然他没有亲身经歷过,但这些贼寇攻必克,战必胜,短短几年时间就席捲了整个关中,其强悍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朝廷的军队,比起辽东的女真人只高不低,毕竟女真人到现在都缺乏攻坚能力。
而大同贼寇,哪怕是长安这样的坚城也是一击而破,现在贼寇占据了整个关中,朝廷不但是山西行省危险,连中原腹地都岌可危了,要是大同贼寇倾巢而出,占据中原,截断了朝廷对江南的控制,那大明朝就真要亡国了。
想到这里孙承宗冷汗直流,辽东的女真人,西北的大同贼寇,都是极其强悍的敌人,大明朝廷应对其中一个就已经极为困难,如今要同时面对两个强敌,一时间他竟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贺涵没有停顿,继续说道:“此次勤王,朝廷不但国库空虚,还欠下了500多万两的债务。因为赏赐的问题,朝廷议论了半个月,也未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若不是有这次惩戒贪官所获的钱財,朝廷连赏赐大军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太傅试想,如果朝廷这次连赏银都不给,下次勤王大军还会有战斗意志去应对贼寇吗?”
孙承宗默然无语。他是明末比较优秀的人才,在督师辽东时也尽心尽力,但却难以阻止女真人一步步壮大。这也说明,他的才能不足以解决大明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就是大明的李鸿章,这几十年来只能帮助大明这所破房子做个糊表匠,维持著表面的光鲜,但根本不能解决大明最根本的矛盾。
贺涵继续诛心地说道:“我大明很穷,百姓们整日劳作不休,却依然难以摆脱饿死的命运;朝廷连军都发不下去,土兵们穷得如同乞弓;甚至天子都没钱製作常服。但我大明也很富,一个总兵就拥有百方的家產,参將、游击將军也有几十上百方的財富,更不用说江南之地的富裕了。即便我未曾去过江南,也知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太傅觉得,这种富者阡陌纵横,穷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还能继续下去吗?
这次若不是晚辈想办法搞到钱,朝廷又要加税了。一亩地加10文钱,太傅觉得我大明的百姓真的只会增加这10文钱的负担吗?”
面对贺涵这一连串尖锐的提问,孙承宗感到羞愧不已。是啊,眼前这个年轻人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解决大明所遇到的问题,而自己却只能像个修补匠一样,做些表面功夫,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过了许久,孙承宗缓缓说道:“老夫老矣,已经无力应对这天下的局势了。
你打算如何解决女真人和大同贼的问题呢?”
贺涵神色凝重地说道:“女真人採用八旗制度,每个女真兵丁至少能得到30
亩的土地;大同贼寇则沿用太祖的军户制,一户农户最少能分得30亩土地,多则可达百亩。如今,大同社已经在整个陕西行省大范围地进行齐民编户。当大同贼寇完成这项任务后,朝廷就要面对几十万拥有土地的军户了。
孟子说过“有恆產者有恆心』,我大明的局势也表明,家丁组成的军队打不过有土地的女真人,也打不过拥有土地的大同贼寇,以现在的將门家丁制度,已经无法应对天下的局面。
朝廷唯有復兴太祖年间的军户制度,才有一战之力。晚辈打算在天津卫编练新军,让这些土兵拥有土地,成为像太祖时期一样的土兵。天津卫只是一个开端,等天津卫的土地分完了,晚辈打算前往营州建立军户。”
孙承宗惊愣地问道:“你想復兴军户制度?”
贺涵从怀中拿出一份《大同报》,递给孙承宗。孙承宗接过报纸,看到头版头条的报导,上面赫然写著:大同社已经在陕西清理出50万顷土地,並將这些土地均分给了100万农户,最多两年时间关中將会实现耕者有其田。
他不禁大为吃惊,强行均由这种事情,哪怕是在太祖时期也难以做到,而大同社却有如此强大的执行能力。
贺涵接著说道:“这100万户农户就是100万户军户,下一次大同社发动进攻,可能就不是10万人,而是百万大军。朝廷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听到这个数字,孙承宗內心沉甸甸的,甚至涌起一种面对末日的惶恐。他知道有田地的军户战斗力更强,他在辽东也想过恢復军田制度,只可惜了辽东將门,已经適应了家庭的制度,袁崇焕所谓的以辽土养辽兵,现实不过是养出来一个个大地主一般的辽东將门,辽东大军大部分还是靠著朝廷的財政支持,孙承宗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辽中的大势,他的想法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孙承宗看著贺函担忧道:“如今拥有大块土地的人,大多都在朝堂之上,围绕在天子身边。想要推行均田制,就如同撼树,又好似那移山的愚公,困难重重。”
贺涵严肃地说道:“此事再难,朝廷也要做,因为我们不做,辽东的女真人就会做,西北的大同贼寇也会做。等大同贼寇均由完成,就是朝廷覆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