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不能双標与西域商社(1/2)
第233章 ,不能双標与西域商社
徐晨环视了一圈眾人,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在商议完抗旱会的问题之后,我还有些別的事情要和大家说一说。这段时间,我马不停蹄地巡视了关中各府,深入基层,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站起身来,缓缓步,神情严肃,“有很多大同社的社员初涉为官之途,经验不足,做事风格过於粗暴,遇到问题喜欢一刀切。如此行事,我们都督府的政令根本难以切实贯彻下去。”
刘永点头,他一直在后方管理著都督府,政事堂政令下去了,很多时候就会走样跟他预想的完全不同,他要时常监督,才能让这些官员按照都督府的想法行事。
但以前都督府只有一个府之地,他还能时刻监督的地方,但现在关中八府已经被都督府攻占了,如此大的地盘,他想时刻监督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李文兵露出沉思的神情,他要监督整个大同员,看到的问题更多,他知道很多大同社员犯下的错误看上去是无心之失,实际上是刻意为之,可以说是公心太少,私心太重,但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此,只能不断的强化监督,奔走在关中各县。
徐晨接著说:“当然,初次为官,犯错在所难免,这可以理解。但若是一个县里的大同社社员,所有人都犯同一个错误,那就绝不是小问题了。大家的想法高度同质化,犯了错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很危险。我们就像在一条没有航標的河流中行驶,如果没有外来的声音来协商、来纠错,等到察觉问题时,可能小错早已酿成大祸。”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著眾人,“所以,我认为关中各府县应当加大非大同社官员的比例,我初步设想这个比例可以在三成左右。这样一来,能让其他阶级的精英加入我们都督府,吸纳天下的人才为我所用;二来,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让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徐晨说完后,议事厅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刘永、李文兵等几位核心成员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內心其实並不认同徐晨的想法。本来公民议会的监督就已经让他们感觉有些束手束脚,现在又要引入一层监督,他们觉得徐晨似乎对他们太不信任了。
徐晨看到眾人半天没有发言,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打趣地问道:“你们这一言不发的,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啊?有什么想法都不妨直说。”
刘永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来,神情诚恳但语气坚决地说:“都督,某反对这个提议。如今正值我们大同社爭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局势复杂多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社员,若是有信任问题,都只能安排到閒散的岗位。那些不是我们大同社的人,就更不值得信任了。万一这些人窃取了我们的情报,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还有如此让其他人进入都督府必然会引起党爭,大明这些年之所以衰败的如此,东林党和阉党之爭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大明已经犯下了这么严重的错误了,我等就不应该继续再犯了。”
李文兵也跟著站起身来,附和道:“都督,抗旱会代表著广大农户的利益,我们大同社代表著工匠阶层,这两者加起来,就足够代表天下的生產者了。除了农户和工匠之外,
其他阶层皆是我们大同社统治的对象。您平日里也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妄图代表士农工商所有人,因为代表所有人,往往就相当於不代表任何人,那样我们大同社就会墮落成为只代表自己利益的团体。”
他越说越激动,挥了挥手,“让这些人加入都督府,不但会影响都督府的执政效率,
也会破坏都督府的纯洁性。所以某坚决不同意。
甚至某以为,公民议会的议员就应该严格限定为农户和工匠出身。如今商贾成分在公民议会中占两成名额,就已经很危险了。俗话说『无商不奸”,这些人最会钻空子。今日给他们两成名额,他们迟早会想方设法钻营到三成、四成、五成,到那时,我们都督府就会被这些商贾窃取权力,后果不堪设想。”
徐晨听了他们的话,不禁笑了起来,自信地说道:“他们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他心里清楚,这是东方世界,和西方有著本质的不同。在东方,商贾虽然能赚钱,但一旦妄图沾染权力,必然会遭到强力的打压。就像他穿越之前所了解的那样,商贾们只能去狮城那样的小国,余下的人也更愿意专注於商业,而不敢轻易涉足政治。
徐晨收起笑容,认真地说:“我考虑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大同社一直强调要民主决策,可就像我们第一次相遇时討论平等的情况一样,不能只在某些特定时候才想起平等。
用在这里也是同理,如果我们对外实行独裁,却希望內部有民主,这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天下人的智商其实差距不大,这种双標的谎言是无法长久执行下去的。”
他走到窗边,望著窗外的景象,神情有些忧虑,“对外独裁的结果,会导致对內也独裁。这种情况若继续下去,即便我们成功获取了天下,又会怎样呢?
不过是我取代了朱家的皇帝,成为大同皇帝,刘永你成为內阁首辅,文兵你成为次辅或者御史大夫。那我们绕了一大圈,不还是回到了原点,重蹈封建王朝的覆辙吗?”
他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地看著眾人,“而且,如果我们不给其他阶层的精英机会,大同社也会逐渐退化。那些有其他想法的精英为了当官,会假装赞成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混入我们大同社。用不了几年,我们大同社就会像儒家一样,沦为一个空有其表的牌坊,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事业都会毁在自己手中。”
刘永、李文兵等人听了徐晨的一番话,陷入了沉思。他们识到徐晨的考虑並非没有道理。过了一会儿,刘永缓缓开口:“都督,您说得有道理,我们明白了。但此事关係重大,还需谨慎行事。某认为应当循序渐进,今年先招募一成非大同社的人员加入,而后看实际情况再逐步提升比例。”
徐晨点了点头,微笑著说:“好,就依你所言。”
这场激烈的討论,在达成共识后落下帷幕。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10月4日。
长安城西门外,秋风烈烈,捲起阵阵尘土。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看这座古老城市的沧桑与威严。
张献忠身著一袭黑色劲装,腰束黑色腰带,脚蹬黑色长靴,高大壮则穿著褐色的军装,两人昂首挺立,代表总参谋部前来迎接驻守在甘肃镇的王耀文等人。他们身后,是整齐排列的大同社土兵,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远远地,尘土飞扬,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王耀文他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身姿挺拔,面容刚毅。他的身后,是甘肃镇的公民代表,他们穿著朴素但整洁的衣服,脸上洋溢看兴奋和期待的神情。
再往后,是来自青海等地的部落首领,他们身著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饰,头戴华丽的头饰,骑著骏马,威风凛凛。而队伍的最后,则是西域准格尔汗国、哈萨克汗国、叶尔羌汗国的使者,以及几百名牧民,他们赶著几千头马羊,浩浩荡荡地朝著长安城进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