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施粥將军与滑入深渊的大明(1/2)
第238章 ,施粥將军与滑入深渊的大明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11月2日。
河南行省的鹿蹄山,冬日暖阳高照,这虽然是个晒太阳的日子,但在鹿蹄山却充满了肃杀之气。
李信带著他的忠信营將士,將山上的上千流民群体团团包围。这些流民,原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只因天灾人祸,才被迫落草为寇,然后抢了一家地主的庄园,偃师县令当即上报五省都督府,请求派兵平定叛乱。於是李信带著他的忠信营包围了这伙叛军。
但他並没有衝上山把这些叛军杀光,而是命令伙夫们在山脚下埋锅造饭,一连煮了十几大锅米粥。不一会儿,米粥那浓郁的香气便在整个山涧四周瀰漫开来,引得山上的流民们纷纷探头张望,眼神中透露出渴望与飢饿。
李信站在大锅身旁,声音洪亮而诚恳地说道:“各位乡亲父老,俺知道你们不是想造反,只是因为天灾让大家的农田颗粒无收,为了能吃口饭,这才上了山。我李信也是河南行省的人,我能理解你们的难处。你们现在丟下武器下山,喝饱了这口粥,然后投降,我保证你们的性命安全。”
这时,山上有人喊道:“你是施粥將军李信?”
李信微微一笑,说道:“我李信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值得有人冒充。”
“是施粥將军,俺们投降了。”说完,山上的人纷纷丟下手中破烂的长枪,欢呼著,
像潮水一般跑了下来。
这些流民也知道,中原出了一个叫李信的將军,他平叛和大明其他將军完全不同,大明其他將军会把他们杀的人头滚滚,寸草不生,但李信不但不会杀他们,还会让他们吃顿饱饭,所以他有施粥將军的称,这些人知道只有在李信手中他们才有条活路。
李信当即命令火夫给每个人盛上一碗粥。有了第一个人的带头,山上下来的人越来越多。没多久,上千號穿著破破烂烂、像乞弓一样的农民军士兵,就围在大锅旁,狼吞虎咽地喝起粥来。
李信看看这一幕,內心一阵酸楚,他长嘆一声道:“老天真造孽呀,再多煮10锅粥。”
今年,关中的旱灾稍有缓解,但旱灾的中心却转移到了河南行省,从开春到现在,整个河南滴雨未下,土地乾裂,河道乾枯。整个中原大地一片悽惨景象。
中原可没有像大同社和抗旱会这样的自救组织,大明朝廷前半年的精力都耗费在如何驱除女真人身上,根本无暇顾及中原的旱灾。
到了下半年,女真人退回辽东,但中原又驻扎了十几万大军,不断多了十几万张口,
而且他们还要吃饱。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廷不但无法賑济灾民,还要加重税负。
於是中原农田绝收,粮食短缺,百姓们先是吃蓬草,蓬草吃完了就吃树皮,到最后连观音土都吃,许多人最终因腹胀而死。在河南行省,距离城池稍远的野外,白骨累累,夜晚时常能听到鬼哭狼豪之声。
持续的旱灾让河南民不聊生,流民四处涌动。灾民们在飢饿与官府催征的双重压迫下,最终“化为盗贼”。
孙承宗虽然能带领明军打散大股的农民起义军,但却无法剿灭这无穷无尽的灾民,整个中原可谓是遍地烽火,他现在就像一个“糊表將”,河南行省哪里有叛乱,他就马上派遣土兵去哪里镇压。
在镇压叛军的这几个月时间里,李信和他的忠信营迅速脱颖而出。其他明军出动时,
要么是杀人如麻,杀良冒功;要么是骚扰地方大族,勒索地方绅土。中原各级县、州、府控诉他们的奏章,不是送到他这个五省总督府,就是送到朝廷那里,让他头痛不已。
但只有李信的忠信营,战斗力丝毫不差,下达的清匪命令都能圆满完成。而且他们军纪严明,到了地方既不会杀良冒功,也不会骚扰地方上的大族。
忠信营在中原剿匪不过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却受到了地方官和绅士们的一致好评。所以,孙承宗更多地派遣忠信营去地方上剿匪。
李信的剿匪方式非常独特,主要以说服劝说为主。他让人架起大铁锅,煮上米粥,用粮食来诱惑这些农民军投降。
而这个方法也极其实用,大明200多年的威严还牢固的树立在这些流民心中,他们不想造反,只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基本上九成九的农民军闻到粮食的香味,在得到生命安全的保证后,就会向李信投降。
那些投降李信的农民军去了哪里,大家都不得而知。反正这些人消失之后,李信的军中就会多一些粮食、布匹、食盐等紧缺货物。
明军当中聪明人不少,粮食、食盐这些东西在中原还能弄到,但大规模的羊毛布就只有一个地方有了一一那就是大同社控制的地区。
知道李信把流民控制住后,偃师县令联合当地的大族宴请他,一来李信是官宦世家其父亲做到了兵部尚书,他本人也是一个举人,和其他的贼配军不同,算是自己人。
二就是现在打好关係,以后再请李信帮忙镇压流民就方便多了。现在整个中原的叛乱如燎原之火,难以覆灭,今天镇压了一股叛乱,不代表明天就没了,比起其他无法无天,
杀良冒功,欺压士绅的贼配军,忠信营不但军纪好,还是自己人,他们更喜欢李信过来镇压叛乱。
偃师县,来福酒楼。
李信一进酒楼,就看到满桌的山珍海味,珍佳酿,这一幕让他不喜,中原的百姓都成饿了,这些人还这么奢靡铺张。
偃师县令拉著李信坐下道:“这就是我们河南行省的名將李姓將军。”
一位大族族长笑道:“还是自己人更靠得住,要是那些贼配军来了,只怕城外又要杀的人头滚滚。”
“忠信营成立不过两个月,却屡战屡胜,我河南行省的將军也不输给那贺函吗,可见他不过是一个趁著时势登上高位的小人而已,贺涵气焰囂张,跋扈无理,哪有一点读书人的样子。”
“就是,就是!”其他族长纷纷点头赞同。
贺涵这段时间在天津清田,可谓是杀的人头滚滚,这些士绅嚇的胆战心惊,又愤怒无比,他们什么时候被人这样对待过,所以抓住机会就要贬低贺涵一番。
李信诚恳道:“中原乾旱严重,各位乡亲何不新修水利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僱佣百姓给他们一个能生活的差事,中原的流民也会少一些,地方上也不会有这么多叛乱,以工代賑,一举三得呀。”
李信的发言顿时让现场的气氛凝固了。
半天后一个族长道:“中原这几年乾旱不断,我等也是挣扎求生。”
另一个士绅也抱怨道:“就说今年到了旱灾,朝廷不但没有减免税负,还增加了一倍,现在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偃师县令也劝说道:“你什么都好,有仁义之心,但仁义之心不能用在那些叛逆身上。”
李信道:“但不解决根本问题,这些叛逆根本是杀不光的。”
偃师县令严肃道:“这些百姓只是因为饿肚子就造反,一点也不体谅朝廷,可见他们就没有忠义之心,这样的叛逆就不该留著,要狠狠的杀,杀到他们不敢再造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