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扒下士绅的画皮(1/2)
第268章 ,扒下士绅的画皮
钱谦益、黄道周和刘宗周三人来到潼关,见到守將杨秀头,说明来意。
如此重大之事,自然不是杨秀能够擅自决定的。他当即便命令连长侯远,让他把钱谦益三人带到长安去。
侯远带著钱谦益三人来到轨道马车旁,三人一脸惊地坐上了车。隨著一声清脆的鞭响,马车风驰电般地朝看长安驶去。
这马车的速度和稳健性让钱谦益等人惊讶不已。它行进的速度极快,已经快追上奔跑的骏马。更关键的是,坐在马车上极其平稳,平常马车那种顛簸感是一点都没有。
地面上那几条铁棍更是让他们连连咋舌,铁不管怎么说都算是一种珍贵的物质,大同社居然把它铺在地面上,只是为了让马车行驶得平稳一些、快一些,这奢侈得让他们难以想像。
钱谦益好奇地问侯远:“小哥,你们大同社为什么把铁棍拼成长条安置在地面上?”
侯远笑著解释道:“这是木头做的,只是铁片包在木轨上,这样走起来更快也更耐压。据说这是俺们都督在古书上找到的秦木轨道路,只要轮子在这轨道上,车能拉上万斤的货物。”
钱谦益三人恍然大悟,如果是铺的木头做的轨道,虽然也算是奢靡之举,但也没有像刚刚看到铁轨时那么惊讶了。
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也听说过秦木轨之事,但却从没想过还真有人会把这种轨道给復原。
黄道周还是觉得有些不解,奇怪地说:“这虽然能让马车快一点也平稳,但哪怕是木工也不便宜吧?只为了快一点速度,费也太奢靡了。”
侯远不以为然地说:“几位虽然饱读诗书,但目光短浅。就这轨道出现,整个关中的商家都欢喜不已。以前要走两天的路,现在一天就能走完,货物量还多了三倍,赚的钱也多了三倍,时间还少了一半。要不是建设一条轨道费太高,关中的商家都想自费建造木轨。”
黄道周不服气,正想反驳,却看到了令他极其震惊的一幕。只见一个由上百辆马车组成的车队,从他们身边经过。这些马车和他们日常见过的马车截然不同,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两匹马后面拉著在轮子上的火炮,就这样在轨道上快速奔跑,速度极快。
这个马队极其庞大,过了一刻钟才看到队伍的末尾。就这么一会几的功夫,他们身边经过了几十上百门的火炮,这些火炮看上去的口径都比朝廷的红衣大炮还要大。
后面的路上,他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车队。一个车队就是几十上百辆马车,马车上装满了货物。就他们惊鸿一警的情况来看,有粮食,有各种布匹,还有各种武器装备。
同时,他们还看到了加长版的这种马车,马车上坐著二十几个士兵。这些土兵穿著整齐,肩膀上扛看长枪,面带笑容,唱看他们没听过的歌谣,跟看马车前往潼关方向。
这景象让三人脸色都凝重起来。大同社的准备显然是极其充裕的,他们的土兵装备精良,军心士气极其高昂,这明显就是一支极其强悍的精锐之师,而且这支军队蓄势待发,
准备战斗。这种情况下,他们这趟议和的任务非常艰难。
车队一路风驰电地行驶了100多里,当晚在渭南县的招待所停歇。
晚上,钱谦益、黄道周、刘宗周三人难以入眠。几人在招待所的一个小园里交流著自己这一天的心得。
钱谦益苦笑著说:“今天我等深入关中100余里,哪怕只是惊鸿一警,但关中的秩序却比中原好多了,甚至不客气的说这已经有几分盛世景象。”
他们这一路先是从江南沿著运河到京师,再由京城又沿著运河横穿整个中原。这一路上的情况都让他们忧心,用“饿遍地,路有遗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但他们也知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次旱灾规模波及整个北方,已经超出朝廷賑济能力的范围了。
然而进入了关中,景象却焕然一新。一路上他们看不到一个流民,越靠近城池城镇,
水渠就越多。尤其是接近华阴、华州、渭南县,他们看到了绵延几十里的水渠网络,还有像桥樑一般的高架水渠。尤其是当他们进入渭南县之后,街道上车水马龙,百姓安居乐业,这分明就是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样强烈的对比给他们的刺激太大,进入关中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般。三人有一种难以明说的情绪,心中不禁泛起疑问:这究竟是谁才是朝廷?
他们知道关中也闹了旱灾,甚至关中已经连续乾旱了六七年,按理来说关中的情况应该比朝廷更惨,但现实显然是打他们的脸了,关中秩序好的超出他们的想像,这反而更坐实了朝廷的无能。
黄道周无奈地说:“就今日我等观察到关中水渠的规模,大同报上所言应该没有一丝假。这几年大同社的確是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抗旱上面了,甚至我都难以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修出了这么庞大的水渠的情况下,还能维持住十几万大军?”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说出口,要是大同社不屠大族,这天下交给他们来治理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钱谦益翻白眼道:“有什么难以想不通的,你在关中还看得到大族吗?这么庞大的水利设施,都是关中大族几百年的积累。”
黄道周嘆口气道:“我等又何必自欺欺人,徐晨《封建土地论》一出,我等又有何面目说徐晨残害大族,一年七八万万石的粮食,朝廷终究是太优待士绅了,以至於他们变得极其的贪得无厌,获得了这么大的利益,居然还把所有的事推给朝廷,不愿意承担一点责任,就不怪徐晨看不起我的。”
徐晨的《封建土地论》一出,天下震动,全书1万多字,但带给大明读书人最大的震撼就是徐晨提出天下的地主士绅每年要占据一年七八亿石的粮食,这个数字简直大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也直接扒开了大明地主士绅的画皮。
有些人想反驳,但基本上是自取其辱,因为这个数字是在大明各地都能验证的了的,
大明各地的地租都相差不多,北方普遍数一半,南方则高达六成,七成再以这个地租乘以天下的土地就可以得到上面这个数字了。朝廷得到的税负对比前面的数字简直是九牛之一毛。
就这样东林党人还说朝廷的税负重,尤其是当所有人在对比一下朝廷一年只收2000多万石的赋,几百万两银子的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都说不出这样的话语,他们面对这实实在在的数字,得出的结论就是天下的士绅太贪婪了。
黄道周他亲歷大明的混乱,本就察觉到是土绅的贪婪,但他受制於自己的局限性,並不能提出改变天下的方法,只能提出慎独的思想,但其实这也是对现实的失望,只能明哲保身。
刘宗周嘆口气说:“就今天看到的情况来看,整个关中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我等该如何说服他们与朝廷议和。”
钱谦益道无奈道:“要是大同社议和的条件太高,我等只怕会沦为秦檜之流,几十年的声望將毁於一旦。”
钱谦益本以为这趟议和的差事即便是艰难还是有希望达成的,毕竟关中也遭受到旱灾蝗灾,更不要说这几年关中更是乾旱连连,战事不断,大同社也应该期待和平。
却没想到双方的差距这么大,就他看到的情况来看,大同社几乎就没受旱灾的影响,
这要议和朝廷还不知道要接受大同社何等苛刻的条件,他这一下算是跳进火坑里了。
黄道周脸色凝重地说:“我等深受皇恩,哪怕是拼尽全力也要保住大明,又何惜区区身后名。”
翌日清晨,议和的小队继续向长安城进发。此时的徐晨,在得知朝廷派来了议和队伍后,並没有想见他们的意思。
现在十几万大军已经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大战一触即发,大同社没有议和的打算,
他自己也要准备前往前线,实在没有时间去招待他们。
徐晨对钱谦益有所了解,知道他“水太冷,头皮痒”的典故,对这样的软骨头自然不怎么看得起。
至於黄道周和刘宗周两人,徐晨在后世都没听过他们的名字,还是刘永和李文兵告诉他,这两人是学术宗师,在仕林有很高的威望。不过徐晨也清楚,这三人前来议和,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大同社在读书人的声望產生不利影响。
徐晨思索片刻,决定让徐光启来招待这三人。於是,在长安城外的轨道马车站,徐光启早早地前来迎接他的三个老朋友。
钱谦益三人看到徐光启时,一脸惊。此时的徐光启头戴一顶草帽,身著一件关中特有的长衫,整个人比他们印象当中黑了很多,看上去和一个老农差不多。
钱谦益痛心疾首地说道:“子玄,不是说徐晨以师礼待你,你怎么成了这般模样?”他的眼神中满是疑惑和惋惜。
徐光启却笑著说:“这两年我在关中过得非常好,自己的学问受到重视。你们来的这一路经过的蓝田县水渠,就是我带领工匠修筑的,能灌溉50万亩良田,今年为关中保住了上百万石的粮食。我在天津推广不开的玉米、红薯、土豆这三种作物,现在在关中遍地开。
这些年关中旱情如此严重,但却没有饿死人,大同社组织得力是一方面,老夫推广的这三种作物最起码也占了三成的责献。能在年老之际为天下做出这番事业,老夫非常快乐。现在我就想著在死之前为关中修出能灌溉2000万亩水渠,让关中不再惧怕乾旱,百姓不会再饿死。”他的脸上洋溢著自豪和满足。
黄道周听后,说道:“子玄,你还可以为天下百姓和朝廷做更多的事。这次我们来关中是为了议和之事,还请你说服大同社的徐晨,停止和朝廷之间的战爭,这样天下的百姓也不至於为了战爭之事流离失所。”他的语气中带著一丝恳切。
钱谦益也在一旁附和道:“比起修水渠,平息天下的战事,能救更多的百姓,这不单单是为了关中,也是为了天下百姓。”
徐光启却摇了摇头,说道:“你们来晚了,现在关中十几万大军已经准备就绪,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我这次来就是受大同社的都督之託,接待你们一番,但议和,大同社是不会同意的。”他的神情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